雖然在此之後,在易援朝干預下,臺海局勢出現了一些轉折,比如易援朝答應在統一的基礎上進行全民普選,臺灣領導人也做出回應,即臺灣將放棄部分自決權,但是在先統一還是先普選的問題上,兩岸分歧依然巨大。
顯然,和平統一仍然是非常遙遠的事情。
即便臺海局面已經大為改善,可是從現實利益出發,大陸沒有理由放鬆警惕,更沒有理由放棄其他解決手段。
如此一來,南海問題成為新的關鍵點。
東海戰爭後,日本干預臺海的可能大大降低。在中日停戰協議中,日本承諾不干預臺海事務,而且以白紙黑字的方式確認了下來。如果日本違背承諾,等於破壞停戰協議,而中國將據此對日本進行軍事打擊。在本土安全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日本沒有任何理由為了臺灣與中國開戰。
此外,美國在臺灣的影響力也大大降低。
從日本撤軍後,美國離臺灣最近的軍事基地在菲律賓,而由美國直接控制的軍事基地則在關島。隨著美**事介入的能力降低,對臺海的影響力也隨之降低,很難阻止大陸用武力實現統一。
可以說,臺海問題的主動權已經掌握在大陸上手。
問題是,如果被迫透過武力實現統首先就得消除側翼威脅。東海戰爭,已經解決了一個方向上的威脅,而在另外一個方向上,安全保證依然不太可靠,南海爭端很有可能對臺海局勢產生影響。
按照傅秀bō的判斷,只要解決了南海爭端,和平統一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及了。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控制了南海地區,等於從南北兩面包圍了臺灣,中國海軍有足夠的能力阻止外來勢力干預臺海戰爭,臺灣當局將失去第二種選擇,只能在大陸的主導下走上和平統一的道路。
事實上,也正是傅秀bō的這一戰略部署,決定了中國的軍事力量建設。
拿海軍來說,建造“長江”級航母,主要就是為了解決南海問題,而不是為了在更加廣闊的範圍內與美國對抗。原因很簡單,“長江”級是中型航母,持續作戰能力很有限,更加側重於制海作戰,而不是理想的對地打擊平臺,更適合在離本土較近的地區活動,充當前進打擊平臺。
空軍方面,J…20D專案的順利實施,也主要為了應對南海爭端。說得直接一點,在南海周邊地區作戰,H…轟炸機的意義並不大,J…20D這類作戰半徑在二千五百公里左右的重型戰鬥轟炸機更有價值。此外,空軍高度重視多用途戰鬥機,用J…22取代J…10、F等戰鬥機,也與南海爭端有關。
地面部隊的調整就更加明顯了,成立直接由總參謀部指揮的陸戰隊,取代陸軍的兩棲作戰部隊,就是為了增強越海進攻能力,特別是在規模戰爭中,控制區域性戰場、特別是島嶼戰場的能力。如果面向臺海,應該加強兩棲部隊,以提高陸軍的作戰效率,而不是成立高度獨立的陸戰隊。
瞭解這些之後,牧浩洋不得不承認,他在總參謀部工作的那幾年,基本上都是在按照傅秀bō的規劃前進,而由他主導的海軍裝備研製專案,無一例外都受到了約束,只有符合戰略發展方向的專案得到了支援。
別的不說,在C2專案上,牧浩洋的主張就多次被黃峙博否決。
雖然在他離開總參謀部之前,黃峙博批准了C2專案,第一種以對地打擊為主要任務的攻擊大型核動力航母開工建造,但是也主要受騰耀輝影響,而且與傅秀bō制訂的戰略計劃沒有多大沖突。
原因很簡單,兩艘航母足以解決南海爭端,C2航母將面對更為廣闊的戰場。
搞明白這個問題後,牧浩洋不得不承認,印巴衝突絕對是一次意外,連傅秀bō都沒有及時預料到。
雖然早在二零二二年,黃峙博就做出預測,印巴局勢將迅速惡化,而且傅秀bō也在當時做出了相應安排,連軍備建設都受到了影響,但是隨後五年的發展來看,中國的軍備建設重點仍然是在應付南海爭端,並沒有過多的考慮與印度作戰,或者說沒有把介入印巴衝突當成主要任務。
甚至可以說,直到二零二七年初,都沒有人預料到日本與印度會主動挑起戰爭。
別的不說,牧浩洋在年初獲得晉升的時候,就沒有人認為南亞局勢會迅速惡化,即便是最悲觀的預測,也認為印度在二零三零年之後才會打破僵局,因為要到二零三零年,印度才能完全消化與掌握從美國獲得的新式裝備,完成軍事力量的結構化調整,獲得迅速擊敗巴基斯坦的軍事力量。
一場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