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部分(2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展。按照一些學者的評論,正是傅秀bō在二零一三年發表的這篇講話,jī化了中國與美國的矛盾,促使美國發動第二次朝鮮戰爭。

事實上,傅秀bō在發表這篇講話的時候,中國已經沒有退路了。

到二零一三年左右,二零零八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不但沒有消退,還開始擴散,對實體經濟構成了影響。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中國不採取特殊政策,必然成為這場由西方金融集團故意引發的金融危機中的最大受害國。至於最終的結果,肯定非常悲慘。在成為了西方金融集團的犧牲品之後,中國在過去三十多年裡積累的建設成果都將付諸東流,甚至有可能喪失經濟主權,在經濟上淪落為半殖民地。

中國要想取得突破,就得尋找出路。

從經濟發展規律上講,中國要想繼續前進,也得尋找出路。

原因很簡單,當十四億人過上了基本富足的生活,希望過得更好,就不能僅僅出售廉價的勞動力,必須進軍高附加值產業,在高階行業挑戰西方發達國家,透過經濟結構轉型來提高社會生產效率。

可以說,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矛盾不可調和。

即便是和平崛起,也遲早會取代美國。

事實上,中國根本不可能和平崛起。原因很簡單,如果不對政策做出調整,就沒有崛起的機會;如果調整對外政策,就不是和平崛起。

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永遠也不可能指望透過別人的施捨變得強大。

如果中國只是一個國,也許還能依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就像新加坡一樣,步入發達國家行列。可惜的是,中國不是國,而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只要中國成為發達國家,就必然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也將超越西方文明。

顯然,美國與西方世界絕對不會讓中國發展壯大。

既然不可能透過和平崛起成為世界大國,中國就只有一個選擇,用實力去爭取應該得到的東西。

這是傅秀bō等政治家的認識,也是牧浩洋等軍人的認識。。。F!~!

..

第六十八章 南海戰略

第六十八章南海戰略

回到總參謀部,牧浩洋才知道,在離任之前,傅秀bō就與時任總理的文廷貴、以及其他幾位領導人制訂了一份戰略規劃。

在這份規劃中,核心地區不是南亞,而是臺海。

按照傅秀bō的判斷,中國在發展道路上,有一個十分關鍵的結點,即國家統一。

在此之前,中國算不上全球大國,最多隻是地區頭號強國,以及具有基本影響力的全球大國。只有在國家統一之後,才有能力、有資格、有實力對外擴張,也才有機會在全球範圍內挑戰美國。

按照這個判斷,中國必須把戰略重點放在臺海地區。

這也正是東海戰爭之後,中國基本國家政策的主要著手點。

到第一次南亞戰爭爆發,臺海局勢已經大大緩解,臺灣當局不但在軍備問題上變得更加理智,還主動發出和解訊號。在雙方的努力下,黎平寇在二零二四年的亞太經濟論壇上與臺灣領導人進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會晤,隨後還被邀請前去臺北參觀園藝博覽會。雖然出於政治上的因素,黎平寇謝絕了臺灣領導人的邀請,但是這件事情,基本上奠定了臺海關係的基本格調。

在很多人看來,兩岸將在十到二十年之內實現和平統一。

二零二五年,在島內的民調中,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認為,臺灣當局應該積極主動的與大陸改善關係,在原則問題達成一致之後,應該主動提出和平統一方案,結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分裂局面。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和平統一的時機已經成熟。

這裡面,最關鍵的就是“原則問題”。

當時,臺灣領導人已經提出,和平統一必須有一個前提,即兩岸執政黨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由全民選舉決定執政權。

這個問題,成為了盤桓在兩岸間的一道鴻溝。

在與臺灣領導人會晤的時候,黎平寇拒絕了這個要求,而且提出,臺灣的政治局勢並不穩定,不能確定進行統一談判時的執政情況,因此不可能提前做出安排,大陸仍然堅持早已提出的基本原則,即給予臺灣除外jiā之外的全部自主權,甚至准許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一定規模的武裝力量。

可惜的是,臺灣領導人並不領情,仍然堅持以全民大選為統一前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