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離最後期限還有十來個時,但是印度沒有做出回應,所以黃峙博按照計劃給牧浩洋下達了命令。如果在停火結束前,印度仍然沒有做出讓步,艦隊將繼續轟炸孟加拉灣沿岸地區的印度空軍基地。
至於支援陸戰隊攻打布萊爾港,則是空軍的事情,與艦隊基本上無關。
因為印度空軍已經損失了超過三分之二的主力戰鬥機,印度海軍的P…8I機群也在三十日與三十一日的戰鬥中遭到打擊,只有八架P…8I還能升空作戰,所以楊禹方趁機調整了艦載航空兵,用J…15B替換了兩個中隊的J…25。這麼做,也與三十一日的戰鬥損失有關,因為海軍無法繼續為艦隊補充J…25。
在執行低危險任務時,J…15B的作戰效率比J…25高得多。
原因很簡單,J…15B能夠外掛近十噸彈而J…25很少外掛彈一般只在內部彈艙內攜帶兩枚一千公斤、或者四枚五百公斤炸彈,最多隻能打擊四個目標,而J…15B能在一次任務中打擊八個以上的目標。
下午六點左右,打擊準備工作全部就位。
因為印度仍然沒有做出回應,所以在六點十五分左右,牧浩洋讓執行夜間首輪打擊任務的戰鬥機升空待命。這樣一來,八點過後,艦載戰鬥機就將到達目標上空,及時進行第一輪打擊。
如果印度在此之前接受了停火協議,就得讓戰鬥機拋掉部分外掛彈
為了安全起見,戰鬥機在航母上降落的時候,對外掛有極為嚴格的研製,每個外掛點的負載不能超過最大負荷的百分之五十,多餘的彈必須在返航的時候拋掉,不能冒險在航母上降落。
原因很簡單,戰鬥機在航母上降落的時候,瞬間過載是正常情況下的幾十倍。
雖然所有外掛點在設計的時候都有冗餘,也有抗衝擊能力,但是誰也不能保證不會出現意外情況,比如炸彈從掛點上脫落。僅僅砸壞飛行甲板還是事,如果脫落的彈在航母上引爆,後果將難以設想。
此時,中國外jiā部也透過瑞士,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
為了給印度足夠的準備時間,中國外jiā部沒有咄咄bī人,而是表示,只要印度接受了停戰條件,將獲得第二個二十四時,並且在隊的監督下撤離佔領區,以及向中國陸戰隊投降。如果印度當局在停火期限到達時仍然沒有做出回答,將被視為拒絕停戰條件,隊將按計劃重啟打擊行動。
只剩下一個半時,克魯沙必須做出選擇。
新德里時間七點十五分,克魯沙在總理府召開了最後一次全體內閣會議,宣佈了他做出的決定。
克魯沙的決定很簡單:接受中國開出的停火條件,然後與中國進行雙邊談判。
雖然美國總統已經表示,中國的要求非常過分,而且暗示克魯沙,如果中國不肯做出讓步,美國將支援印度,但是克魯沙非常清楚,美國的支援救不了印度,只會使戰爭規模繼續擴大。
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受傷害的只有印度。
更重要的是,美國總統做出承諾,不等於美國會出兵。只要美國不肯與中國開戰,美國國會就會否決總統做出的決定。到時候,美國不會有什麼損失,印度卻會在中國的軍事打擊下喪失復興的希望。
暫時做出讓步,只是為了將來的復興。
克魯沙還做出了一個決定,即在八月二日宣佈政fǔ總辭職,提前舉行大選,由下一屆政fǔ與中國談判。
這麼做有一個好處,即拖延時間,在準備好之後再進行談判。
如果倉促上陣,印度將在談判桌上輸得更慘。
當然,這會犧牲克魯沙,以及絕大部分政fǔ官員的前程。只是在克魯沙看來,為了國家利益,犧牲個人前程算不了什麼。
只要印度還有復興的機會,他們的損失就有價值。
會議只持續了二十分鐘。
七點四十分,克魯沙透過外jiā部,正式做出回應,印度陸軍將在八月二日二十點之前撤離錫亞琴冰川,布萊爾港的守軍也會在此之前向中國陸戰隊投降,移jiā港口、機場等重要軍事設施。
此時,牧浩洋派出的艦載航空兵即將進入印度領空。
雖然稍微晚了一點,但是還算及時,至少牧浩洋有足夠的時間終止轟炸行動,讓戰鬥機返航。
被外界稱為“第四次印巴戰爭”與“印度洋戰爭”,就此結束。
在中國官方,這場戰爭被稱為“第一次南亞戰爭”。
牧浩洋在夜間接到黃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