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20的總設計師提出了十多項改進意見。雖然他的建議沒有被完全採納,但是得到了重視,而且一些不涉及到戰鬥機總體結構的細節問題已經得到改進。比如,為J…20配備全套電磁戰武器系統,使其具備更強的電磁戰能力。
在此期間,晏鷹搏由中校晉升為上校,還因為在科研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榮立一等功。
J…20量產後,晏鷹搏沒有回到空七師,那裡也沒有他的位置了。
按照空軍的安排,他這種參與了軍方驗收試飛工作的種飛行員全部以教官身份,編入第一支J…20中隊。
這個中隊的任務很簡單:為其他航空部隊培訓J…20的飛行員。
造戰鬥機容易,培訓飛行員卻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J…20的初期型號只有單座型,沒有雙座型。雖然晏鷹搏在參加試飛工作的第一天就提出,應該重點研製雙座型,因為不管J…20是制空戰鬥機、還是準備發展成多用途戰鬥機,雙座型的適應性都比單座型好得多,但是把J…20改成雙座型,需要對機體結構做出調整,也就需要足夠的時間。
用單座型培訓飛行員,只能提高門檻。
第一批參加訓練的飛行員都是各支部隊的老鳥,半數以上參加過第二次朝鮮戰爭,平均飛行時間在三千小時以上。
這意味著,他們的軍齡都在十年以上。
此外,培訓方式也很獨特,即以一帶一的方式進行,教官將在培訓期間把掌握的所有技能傳授給學員。等到J…20大規模列裝之後,將由回到基層部隊的J…20飛行員把技能傳授給其他飛行員。
用精英培訓精英,J…20部隊才能以最快速度形成戰鬥力。
只是,教官就十來名,一個培訓週期長達十二個月,期間還有三個月的調整期,因此在兩年半內,只培訓了兩批、二十四名飛行員。戰爭爆發時,第三期培訓工作剛剛開始,能夠駕駛J…20上天的飛行員總共也就四十八人,其中十二人還只能駕駛戰鬥機,無法參與作戰行動。
結果就是,像晏鷹搏這樣的教官也得上戰場。
顯然,晏鷹搏並不畏懼戰鬥。
可以說,在空軍的所有飛行員中,最不畏懼戰鬥的就是J…20的十二名教官。他們都參加過第二次朝鮮戰爭,都在戰鬥中擊落過敵機,都用J…10A、J…11B等第三代戰鬥機挑戰過F…22A。讓他們駕駛J…20升空迎戰,不但不會畏懼日本的F…22A,反而更有信心,因為至少在同一條技術起跑線上。
按照空軍的安排,三個J…20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