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第三批四艘“崑崙山”級航母也安排在六月底之前動工,那麼大型戰艦的建造經費缺口將高達八千億元以上。
針對這一情況,黎平寇提出了第二種解決方法:發行國防債。
嚴格說來,應該是戰爭債,只是戰爭還沒有爆發,所以冠以“國防債”。
按照黎平寇提jiā的報告,在六月底之前,將發行一萬四千億國防債,其中一萬二千億面向民營金融企業,兩千億面向個人。結果卻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到六月底,國防債的發行量已經超過二萬八千億,而且依然供不應求。當時,僅二十八家民營商業銀行就購入了二萬四千億,且均提出了增購申請。
為此,黎平寇、準確的說是黃瀚林(七月一日,黎平寇出任國家元首,黃瀚林出任國務院總理不得不調整國防債的發行方式,在七月份開始發行以二十年期為主的第三批,總髮行額度為一萬四千億元。
這麼做,主要是避免在短期內注入過多的流動從而導致市場紊
要知道,民營商業銀行在認購國防債的時候,不是一次付清全部款項,而是按照一定比例把認購款項打入國務院的賬戶,然後把國防債作為資產進行抵押,從中央銀行獲得更多的融資額。也就是說,按照平均百分之二十的認購比例計算,每發行一元國防債,等於為市場注入了四元貨幣。延長債務期限,能夠降低債務融資額。比如二十年期國防債的融資比例僅為百分之六十,也就等於減少了流動
不管怎麼說,到這個時候,中國的備戰工作終於走上了正軌。
除了內政,戰爭準備還包括外jiā。
在擔任總理的最後幾個月裡,黎平寇密集訪問了包括朝鮮、巴基斯坦、寮國、緬甸、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等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