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被迫使用電熱化學炮,也是非常無奈的選擇。
或者說是痛定思痛的結果。
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的龍目海峽戰鬥中,日本的補給艦隊遭到攔截,在不到一個小時內就被全殲,而且是被中國海軍的巡洋艦與驅逐艦用艦炮消滅掉的,讓日本海軍非常震驚,也讓日本海軍認識到了艦炮在特殊環境下的重要結果就是,日本uā費巨資從美國引進了已經被淘汰的電熱化學炮。
如果日本在二零三零年之前解決了動力問題,裝備“比睿”級的就將是電磁炮。
可惜的是,直到二零三二年,日本也沒有研製出用於兩萬噸級戰艦的核反應堆,也就無法為巡洋艦配備電磁炮。
當然,日本海軍也留了一手。
“比睿”級與“臺灣”級一樣,採用的是模組化設計,可以在中期改進的時候更換動力模組與武器模組。
只是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改進“比睿”級的可能微乎其微。
說得直接一點,要把一百兆瓦級的核反應堆裝到兩萬噸級的戰艦上,而且不造成負面影響,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知道,“臺灣”級的動力模組只有二千四百噸,僅為滿載排水量的百分之十。
照此比例,日本要製造出總質量僅為一千八百噸的動力模組,難度非常大。
事實上,因為在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採用核動力系統,所以“比睿”級的改進潛力並不大,作戰能力自然不夠全面。
除了對地打擊之外,“比睿”級的制海作戰能力也非常勉強。
雖然理論上,“比睿”級的一百四十四具垂直管都可以裝填反艦導彈,但是在以防空任務為主的情況下,“比睿”級一般不攜帶反艦導彈,即便攜帶,數量也在八枚到十六枚之間。
也就是說,“比睿”級的主要反艦武器是兩電磁化學炮。
反潛能力上,“比睿”級的主要裝備是兩架反潛直升機,以及兩具三聯裝五百三十三毫米魚雷管。
受排水量限制,“比睿”級只有艦殼收放聲納,沒有拖拽式聲納。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
只是在艦隊中,“比睿”級承擔的是防空任務,反潛只是次要任務,加上搭載了兩架大型反潛直升機,也就沒有必要配備拖拽式聲納。
與“比睿”級配合使用的是“臻名”級多用途驅逐艦與“白根”級反潛驅逐艦。
按照日本海軍的習慣,護衛艦配屬給地方艦隊,因此在主力艦隊中的反潛驅逐艦,相當於中國海軍的遠洋護衛艦。
與中國海軍一樣,“臻名”級與“白根”級採用相同的艦體,只是任務模組不同。
在任務分配上,“臻名”級主要協助巡洋艦執行防空任務,必要的時候能夠單獨執行防空、制海、打擊與反潛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講,“臻名”級是縮小版的“比睿”級,在火力配製上比“比睿”級降低了一個級別。比如在火炮數量上,“臻名”級只有一一百五十五毫米電熱化學炮,導彈垂直筒也只有九十六具。相對而言,“臻名”級的反潛能力還有所提高,比如配備了拖拽式聲納。
“白根”級的最大特點就是設定了大的飛行甲板與機庫,能夠攜帶四架直升機,並且同時讓兩架直升機起降。為此,“白根”級沒有攜帶電熱化學炮,僅僅只有一七十六毫米艦炮,導彈垂直筒也減少到了四十八具,且除了攜帶三十二枚中程防空導彈外,全部用來攜帶反潛導彈。
看得出來,日本海軍輔助戰艦都非常“專業”。
事實上,這也是師承美國海軍的直接結果,因為在美國海軍中,各艘戰艦都有明確的任務分工。
這種展模式的好處很明顯,缺點也很突出。
好的方面是,艦隊的綜合作戰能力非常完備,作戰靈活有足夠的保證。缺點是,任何一艘戰艦都不可否缺,如果有所損失,將直接導致艦隊的某一種作戰能力大幅度降低,從而限制了艦隊的作戰能力。
說得直接一點,只有在配備齊全的情況下,日本艦隊才有完備的作戰能力。哪怕只有一艘戰艦沒有配備到位,日本艦隊的戰鬥力都會受到影響,也就有可能在戰場上遭到敵人的致命打擊。
事實上,日本海軍最欠缺的還是水下力量。
雖然日本海軍已經把潛艇數量擴充到二十四艘,而且全部實現I化,最先進的八艘還採用了核動力I系統,具備無限的潛航能力,但是與真正的攻擊核潛艇相比,日本的常規潛艇仍然差得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