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角
二零二四年,確定了瓜達爾港的軍用質後,巴基斯坦海軍也參加了建設工作。
隨後,牧浩洋應阿齊茲將軍邀請,為巴基斯坦海軍建設出謀劃策。因為參與了第二次朝鮮戰爭與東海戰爭,所以牧浩洋還收到了穆沙拉夫上將與卡拉瓦上將邀請,為巴基斯坦空軍與陸軍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建議。
當然,巴基斯坦軍方的主要目的,還是透過牧浩洋,獲得更多的軍事援助。
為此,巴基斯坦還積極參與了中國在東非地區的軍事行動。雖然沒有派兵參戰,但是透過提供後勤保障等方式,極大的減輕了中**隊的作戰負擔,也最大限度的控制了軍事行動的規模。
如果由中**隊自行負責後勤保障,動用的就不僅僅是特種部隊與陸戰隊了。
二零二六年一月,牧浩洋回國之前,卡拉瓦上將親自為他別上了榮譽中將的肩章,還順帶贈與了一枚榮譽勳章。
這讓牧浩洋有點哭笑不得,因為這等於讓黃峙博不得不給他晉升令。
在中巴友誼上,牧浩洋做出的貢獻非常突出。在授予中將軍銜的時候,黃峙博格外強調了這一點。
這更讓牧浩洋覺得尷尬,因為這等於忽視了他在其他方面做出的貢獻。
只是,牧浩洋沒有怨天尤人,因為他知道自己該走什麼路,也知道該如何前進、如何才能用最少的時間實現人生理想。
為此,牧浩洋不但沒有在二零二五年提出晉升申請,還放棄了一個在別人看來千載難逢的機會:在二零二六年出任海軍陸戰隊司令。
對曹安國與龐躍龍來說,這是機會。
在牧浩洋看來,這卻不是機會,而是歧途。。。。H!~!
..
第二章 鬥爭
電話接通,首先出現在螢幕上的是陸雯。
這一點很好理解,國家的對外政策由內部需求決定,受經濟的影響最大,什麼樣的經濟結構就需要什麼樣的對外政策。
在經濟政策上,傅秀bō的立場非常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努力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以民營企業帶動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也以民營企業需求推動資源、金融等領域進行全面改革。
從二零一五年開始,傅秀bō推行的經濟政策收到了顯著成果。
到二零二二年,中國民營經濟規模比二零一五年擴大了三倍,在經濟總量中的比例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二,創造了百分之八十三的就業崗位,貢獻了百分之七十四的稅收,在經濟增長率中的貢獻更是多達百分之九十五。
沒有民營企業的茁壯成長,中國就不會迎來建國之後的第三個黃金髮展時期。
與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家經濟政策改革嚴重滯後,迫使強大起來的民營企業不得不另尋出路。
這種情況,決定了中國的對外政策,即只有對外擴張,才能給民營企業創造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從根本上講,民營經濟能在二零一五年駛上快車道,也與中國參與第二次朝鮮戰爭有關。
沒有對外擴張,就沒有民營經濟的飛速發展。
按照這個邏輯,傅秀bō的對外政策自然非常強硬。
第二次朝鮮戰爭後,中國沒有完全撤軍,也沒有給予朝鮮全部自主權,與傅秀bō積極推動國內經濟改革存在必然聯絡。
可以說,正是在朝鮮挖到了第一桶金,民營經濟才能飛速發展。
問題是,朝鮮的資源非常有限、市場規模也非常有限,民營經濟要想發展壯大,不但需要更多的資源,還需要更加廣闊的市場。
二零二零年,東海戰爭結束後不久,傅秀bō就對民營企業開放了海洋資源開採權。
在國內,一系列經濟改革政策,讓民營企業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市場,也讓民營企業獲得了進入國有壟斷行業、與國營企業競爭的機會。
傅秀bō與易援朝的矛盾,就在這個地方。
在經濟層面上,易援朝代表的正是國營企業,或者說是二零一五年之前,國內經濟發展的既得利益者。
不可否認,國營企業為國家建設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建國初期,正是眾多國營企業,加快了國家工業化程序,打下了現代化的基礎,也為隨後的經濟騰飛創造了條件。正是依靠國家壟斷制度,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中國建國初期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否正確,看看印度就能明白。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