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二六年底,東部非洲已無日本的立足之地。
當然,牧浩洋並非常勝將軍。在他策劃的軍事行動中,也有失敗記錄,而且是影響非常大的失敗。
二零二六年五月,在推翻了莫三比克軍政fǔ後,牧浩洋盯上了索馬利亞,結果遭到美軍迎頭痛擊。三個月的軍事衝突中,兩百多名陸戰隊員與特種兵血染疆場。八月中旬,在美國支援的索馬利亞青年民兵組織包圍了摩加迪沙之後,牧浩洋不得不做出撤軍決定,停止了在索馬利亞的軍事幹預行動。
這次失敗,也是隨後馬達加斯加軍事政變的直接導火索。
嚴格說來,在索馬利亞慘遭失敗,主要原因不在牧浩洋身上。一是牧浩洋支援的索馬利亞政fǔ軍過於窩囊,在兩場主要戰役中敗得一塌糊塗。二是在戰略層面上,連傅秀bō都不贊同與美國直接對抗。
盟友靠不住,後方又不給支援,不敗才是怪事。
客觀評價,牧浩洋在這五年裡發動的戰爭,基本上沒有吃虧,反而在非洲大陸上開啟了局面。
更重要的是,在所有軍事衝突中,中國動用的兵力都非常有限。
能用特種戰爭顛覆七個國家,不僅需要高超的軍事指揮技巧,還需要高明的政治眼光。
索馬利亞的慘敗,正是因為缺乏政治眼光。如果牧浩洋選的不是政fǔ軍,而是青年民兵組織,結果肯定不一樣。
顯然,牧浩洋的政治眼光很不錯,但是需要更多的鍛鍊。
難能可貴的是,在此期間,牧浩洋還肩負著海軍裝備建設的重任,平均每個月都要回國處理重大事務。
更加值得讚賞的是,在海軍裝備建設上,牧浩洋沒有受到特種戰爭影響。
黃峙博器重他,並且給予他大權,不是沒有原因。
換成其他人,肯定會根據非洲大陸上的特種戰爭,對海軍裝備建設做出調整,而不是以更遠的目光來對待。
在這五年間,中國海軍裝備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
二零二三年十二月,“黃帝”號順利完成改裝,成為中國海軍的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中國成為繼美國與法國之後,第三個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一年半後的二零二五年六月,代號“C1”的“長江”號與代號“C2”的“黃河”號完成改裝,成為繼“福特”級之後,全球第二種配備了電磁彈器的核動力航母。因為日本在建造了“赤城”號之後,沒有開工建造同級航母,而是轉為尋求作戰能力更強大的核動力航母,所以海軍沒有對“黃帝”號進行第三次大改,也就沒有安裝電磁彈器。按照海軍的安排,“黃帝”號將在C3號航母,也就是國產大型航母服役之後,轉為訓練航母,不再執行作戰任務。在此之前,“黃帝”號也主要執行訓練任務。
代號“C3”的“喜馬拉雅山”號在二零二五年七月動工,預計在二零二九年十二月下水、二零三一年六月完成舾裝、二零三二年一月正式服役。同時動工,代號“C4”的“崑崙山”號將同時服役。
因為海軍取消了“黃帝”號第三次大改安排,所以完成船臺升級後,代號“C4”的“天山”號將在二零二五年十二月動工。隨著江南造船廠二號大型船臺完工,代號“C5”的“秦嶺”號將在二零二六年一月動工。
到二零三二年底,中國海軍將擁有六艘航母。
在配套戰艦中,兩艘“北京”級巡洋艦在二零二三年一月服役艘“合級大型驅逐艦在二零二三年六月服役,六艘“桂林”級遠洋護衛艦在二零二三年八月服役,最後兩艘095型攻擊核潛艇在二零二四年一月服役,首批兩艘097級攻擊核潛艇分別在二零二六年三月與七月jiā付。
算上海軍已有的戰艦,組建兩支航母戰鬥群還綽綽有餘。
如此快的發展速度,被新聞媒體稱為“中國海軍大爆發”。只不過,幾年之後,就會被稱為“中國海軍第一次大爆發”。
在“長江”號與“黃河”號服役之後,中國海軍在航母數量、主力戰艦總噸位等各方面都超過了英國皇家海軍,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海軍的第二大海軍,也成為第二支具備遠洋獨立作戰能力的海軍。
這些成就,都有牧浩洋的貢獻。
可以說,不管是指揮對外軍事行動、還是負責海軍裝備建設,任何一項成就都足以使牧浩洋在二零二五年獲得中將軍銜。
只不過,這還不是牧浩洋在這五年裡獲得的全部成就。
雖然黃峙博沒有做出明確安排,但是在瓜達爾港期間,牧浩洋還扮演了巴基斯坦軍方高階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