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關起門來做事。
五月十七日,最後一次努力因印度拒絕而失敗後,五個核大國達成了一份沒有多少約束力的協議:禁止向印度提供一切與戰略核力量有關的技術援助,建立針對印度的戰略核力量情報溝通機制。
看上去,這份協議的制裁內容非常嚴厲,實際上卻沒有任何價值。
原因很簡單:印度已經建立起了配套的核工業體系,擁有製造彈道導彈技術,也能夠建造核潛艇。
假以時日,印度肯定能夠建造戰略核潛艇。
更重要的是,這份協議僅針對五個核大國,不針對其他任何國家,因此印度可以透過日本獲得必要技術。
別的不說,日本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固體火箭技術,而這正是印度缺少的東西。
進行海基戰略核力量談判時,五個核大國還進行了6基與空基戰略核力量談判,對各自擁有的戰略核力量做了限制。
當然,意義都不大。
比如在6基戰略核力量方面,雖然美國主動提出銷燬所有6基戰略導彈,但是俄羅斯與中國都表示反對。原因很簡單,美國有強大的海基戰略核力量、還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戰略轟炸機,6基戰略核力量的價值並不大,而中國與俄羅斯卻主要依靠6基戰略核力量,在海基與空基戰略核力量展起來,銷燬戰略彈道導彈,等於自行解除武裝,甚至喪失進行戰略反擊的能力。
五月二十日,五個核大國的核裁軍談判結束。
在最後一次會議上,美國國防部長錢德勒提出了一份遠景規劃,即在未來的某個時候銷燬所有核武器,實現“無核化”。
看上去很美好,卻沒有任何價值。
只要國家還存在,意識形態還存在,核武器就具有不可替代性。即便將來某個時候出現了能夠替代品,對人類文明構成的威脅也將遠遠過核武器。
說得不客氣一點,全面銷燬核武器,必將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