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測試,至少要到五百米內,“梅卡瓦4”型才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打穿24式的正面裝甲。
問題是,以軍有機會把距離縮短到五百米內嗎?
要知道,第三裝甲師不但有裝備效能上的優勢,還有兵力上的優勢。
以軍除了勇氣,就只有埋伏在側翼的伏擊部隊了。
只是,這支伏擊部隊提前暴露了行蹤,只對第三裝甲師產生了有限的影響,比如讓第三裝甲師放慢挺進度,先出動一個坦克營向右翼展開,只在正面放置了兩個坦克營,沒有集中作戰。
結果就是,在經過將近十五分鐘的戰鬥後,以軍坦克手終於如願以償,把交戰距離縮短到了五百米。可惜的是,只有十一輛“梅卡瓦4”型還在繼續戰鬥,而它們要面對的是八十四輛24式。
從第一炮打響,到最後一輛“梅卡瓦4”型被擊毀,前後不到二十分鐘。
側翼戰線上,以軍指揮官現大勢已去之後,率領最後七輛“梅卡瓦4”型向北撤離了戰場,繞了個大圈子返回奈赫勒。
在這十多分鐘的戰鬥中,第三裝甲師只損失了五輛24式,其中三輛在四個小時後由裝甲搶修車修復,另外兩輛則被送往坦克大修廠,最終也成功修復,而埃及坦克兵只有八人陣亡、七人負傷。
對埃及裝甲部隊來說,這絕對是值得驕傲的勝利。
要知道,在前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裝甲部隊就沒有取得過重大勝利,更別說在一場戰鬥中打垮一個以軍裝甲旅了。
根據埃及公佈的戰報,在這場戰鬥中總共擊毀了一百二十七輛、繳獲八輛以軍坦克。
因為雙方的機械化步兵都沒跟上來,所以沒有裝甲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