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而是應該派一部分兵力去的德黑蘭。
也許,蔣博文在判斷戰局的時候,確實欠缺經驗。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即他向德黑蘭增兵也不會有正面效果。第十三集團軍的兵力足以守住德黑蘭,需要提供的不是兵力,而是解決後勤保障問題。
可以說,蔣博文應該做的,反而是加強在馬什哈德方向上的進攻力度,儘快打通前往德黑蘭的鐵路。
可惜的是,直到十八日,第一一三集團軍也沒能完全攻佔馬什哈德。
這下,問題出來了。
完全依靠戰術運輸機向德黑蘭空運物資,顯然是不大現實的事情。
要知道,在伊朗戰場上,中國空軍沒有明顯的優勢,只能在有限的事前內保持到手的制空權。也就是說,空運是間歇性的,不是隨時都能向德黑蘭派遣運輸機。在九月十八日前的幾天裡,只進行了八次空運,而不是第十三集團軍所需的十六次。結果就是,第十三集團軍的物資變得極為匱乏。
當時,美俄聯軍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正在加強空中投入。
所幸的是,在伊朗戰場上作戰的主要是俄羅斯空軍,美國空軍只象徵性的派遣了一支戰術航空兵聯隊,而且部署在高加索山脈以北,離伊朗戰場有差不多一千公里,作戰飛機也只有兩百架左右。
如果當時擔當主力的是美國空軍,結果肯定會不一樣。
由此可見,在九月十八日,蔣博文還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那麼,為什麼說九月十八日是決定性的一天呢?
原因就是,在這天,美俄聯軍最終確定了戰略撤軍計劃,重新確定的戰線在伊朗西北部地區,重點守衛以拉什特為中心的裡海沿岸地區,爭取在東部防線崩潰之前,把主力部隊撤退到德黑蘭以北地區。
雖然在此之前,美俄聯軍就訂下了撤軍的基調,但是俄軍堅決反對大撤退,認為最多隻能是戰術性撤退,而且新的戰線必須在德黑蘭以難,因此應該集中兵力圍殲攻佔德黑蘭的中**隊。
九月十八日的戰鬥,讓俄軍認清了現實。
以當時的情況,美俄聯軍根本不可能圍殲一箇中國陸軍的集團軍。
要知道,戰爭打了快一年了,西方同盟集團還從來沒有在戰場上成整建制的殲滅一支中國陸軍的突擊叢集。在很多地方,中國陸軍的一個集團軍,幾乎能夠單獨承擔起一個戰略方向上的作戰任務。
按照美軍估計,圍殲第十三集團軍,至少需要動用十個美軍主力師。
在伊朗戰場上,美軍總共也就只有八個師,而且全都是在戰爭爆後組建的部隊,沒有主力師。
至於俄軍,更是以步兵部隊為主。
既然無法圍殲第十三集團軍、收復德黑蘭,就只能撤退到德黑蘭北面,避開中**隊的鋒芒,重新組建防線。T!~!
..
第一百五十四章 總撤退
相對而言,伊朗戰場上的戰鬥節奏並不快。一是中**隊受後勤補給困擾,二是美俄聯軍指揮紊亂。
九月十八日之後的三天裡,蔣博文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鼓勵伊朗軍隊參戰。
在沒有預備隊可用的情況下,蔣博文也只能打伊朗軍隊的主意。
按照他在九月十八日向伊朗軍隊下達的命令,在中**隊牽制住美俄聯軍主力時,伊朗軍隊從東南西三個方向上向美俄聯軍施壓,以穩步推進的方式壓縮美俄聯軍防線,爭取分割殲滅小股敵人。
受中**隊旗開得勝鼓舞,伊朗軍隊立即投入戰鬥。
重點在南部戰線上,即部署在胡齊斯坦省的伊軍向北推進,攻打扎格羅斯山脈裡仍然被美俄聯軍佔領著的城鎮。
可以說,這股伊朗軍隊是真正的主力。
當時,駐紮在胡齊斯坦省的伊朗軍隊多達三十個師,兵力在三十萬左右,而且有充足的後勤保障。此外,還有一支什葉派伊拉克人組成的“聖戰軍”,兵力在十萬左右,正在協助伊朗軍隊作戰。
依靠波斯灣的港口,特別是霍梅尼港,伊朗軍隊獲得了大量武器裝備。
可惜的是,美俄聯軍需要面對的障礙,也成了伊朗軍隊的障礙。
翻越扎格羅斯山脈,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特別是在美俄聯軍決定撤退,炸燬了山區的所有橋樑隧道後,更成了一件天大的難事。
後來,這也成為某些人指責蔣博文的理由。
在這些人看來,如果伊朗軍隊在九月十一日就從胡齊斯坦省北上,肯定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