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產量,或者說沒有全力提高產量。
如此一來,最快要到二零五四年底,DY…1型與DY…2型的總量才有望突破兩千架。
也就是說,要到二零五四年底,中國的戰略空運力量,才能支援陸軍在某個戰略方向上投入十個集團軍。
當然,這是十分保守的估計,或者說是以第一階段戰爭動員為準做出的評估。
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國完成了三個階段的戰爭動員,國家全面進入戰爭狀態,各類武器裝備與戰爭物資的生產效率達到了設計值的百分之百,相對於在第一階段戰爭動員的基礎之上提高了一倍。結果是,到二零五四年,中國空軍獲得了三千架DY…1與兩千架DY…2,戰略空運能力比預計的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五十。
事實上,陸軍的動員度也大大過了預期。
到二零五四年底,陸軍的作戰部隊將過三百五十萬,比之前估計的兩百萬多出了百分之七十五。
至於陸戰隊,到二零五四年底,作戰部隊也過了四十個師,大約八十萬官兵。
也就是說,到二零五四年底,中**隊有足夠的能力在兩條主戰戰線上動進攻,而不會存在兵力與運力不足的問題。
到時候,真正拖後腿的不是地面部隊,而是艦隊。
要知道,地面戰平臺與大型電動運輸機的生產效率能夠迅提高,可是戰艦、特別是大型戰艦的建造度卻很難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說,海軍不可能像空軍與陸軍那樣,在戰時出現爆式增長。說得準確一點,海軍的爆式增長有一個延遲期,一般在兩到三年左右,即在戰爭爆後兩到三年,海軍的增長度才會大幅度提高。在此之間,海軍實力很難得到實質性增長。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要在和平時期維持一支大規模艦隊的必要性。
美國人很重視這個問題,而且做了充足準備。
可惜的是,中國海軍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或者說中國海軍因為沒有打世界大戰的經驗而沒有意識到會遇到這樣的問題。T!~!
..
第一百二十三章 歐洲聯邦
牧浩洋除了承認現實之外,能做的就是想辦法解決遇到的難題。
五月底,在牧浩洋主動提議下,黃瀚林答應對軍事體制做出調整,成立由三軍一兵參謀長組成的參謀長會議,由戚凱威擔任參謀長會議主席,周渝生出任海軍參謀長、母祁鐵與龐躍龍分別擔任空軍與陸戰隊參謀長,牧浩洋以海軍元帥身份出任戰爭部長,而參謀長會議直接向戰爭部負責。
如此一來,總參謀部實際上不存在了。
嚴格說來,是總參謀部轉變為戰爭部,戰爭部長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指揮作戰,而是策劃與組織作戰行動。
這個調整,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在此之後,牧浩洋不再直接負責作戰事務,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提出作戰計劃的參謀長進行軍事組織。
說得形象一點,牧浩洋主要負責支援各軍兵種作戰,並且協調解決軍兵種矛盾。
戰後,有很多人認為,牧浩洋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甚至有人認為,這次組織結構調整起到了負面效果,比如降低了中**隊的協同作戰能力。但是客觀的講,這次調整在很大的程度上,促成了軍隊內部的團結統一,更有效的調動了軍隊的積極性,也妥善合理的解決了軍隊內部的矛盾。
別忘了,在牧浩洋提出進行組織結構調整的時候,他與戚凱威的矛盾已經公開化。
雖然在階層上,牧浩洋是總參謀長,比戚凱威高了一級,因此有權力主導與決定所有戰場上的作戰行動,但是牧浩洋很有自知之明,即在地面戰場上,他取代不了戚凱威,而且戚凱威也無法在海洋戰場上取代他。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如果他與戚凱威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決,遲早會釀成大禍。
事實上,軍隊高層的矛盾已經產生了負面影響。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如果牧浩洋與戚凱威能夠齊心協力,中**隊在二零五三年就能扭轉戰局。辦法很簡單:在大陸戰場上採取防禦態勢,僅保持較高的軍事壓力,不斷消耗俄羅斯的有生力量,從而迫使美國出兵俄羅斯。以俄軍的作戰能力,中國陸軍只需要在大陸戰場上投入六個集團軍就能達到這個目的。也就是說,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國陸軍將有大約八個集團軍可以呼叫,算上陸戰隊的可用兵力,肯定能湊齊五十萬地面部隊,也就有能力攻打澳大利亞。
有理由相信,牧浩洋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