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再次用行動證明,他應得的絕對不僅僅是中將軍銜。
在這次由蔣博文策劃,戚凱威審議與批准的戰役中,蔣博文假戲真做,把佯攻性質的進攻打成了真正的戰略反攻。
要知道,戚凱威覺得,蔣博文能夠打下德黑蘭就非常不錯了。
當時,中伊軍團離德黑蘭最近的部隊在卡維爾沙漠(也被稱為卡維爾鹽漠,因為在歷史上,這裡曾經是非常有名的產鹽區)裡的霍爾,只有一條通往伊斯法罕的公路,而且是一條只能通行十噸級卡車的低等級公路,駐紮在這裡的是一個伊朗步兵營,到德黑蘭的直線距離是四百公里。除了霍爾的駐軍,離德黑蘭最遠的中伊隊都在六百公里之外,而且集中在伊朗東部的偏遠地區。
當時,美俄聯軍已經佔領了伊斯法罕。
美俄聯軍沒有攻打霍爾,一是這座沙漠中的小鎮確實沒有什麼價值,二是一個伊朗步兵營根本不足為懼。
當然,這也與美俄聯軍自身的問題有關。
在推進到扎格羅斯山脈北面後,美俄聯軍已成強弩之末,戰線長度過兩千公里,總兵力卻只有不到三十萬,其中美軍不到十萬,而美俄聯軍面對的中伊軍團的總兵力在二百五十萬以上,中國的兩個集團軍就有九萬人。更重要的是,美俄聯軍沒有放棄進軍胡齊斯坦省的打算,因此把主力放在了伊朗西部地區,僅在霍拉馬巴德就有兩個美軍師與四個俄軍師,兵力接近十萬。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在戰線的其他地方,美俄聯軍的兵力非常有限,防線形同虛設。
當時,美俄聯軍的主要防守策略,與伊朗的本土防禦策略如出一轍:利用險要的地形阻擋敵人。
問題是,這裡不是美國本土、也不是俄羅斯本土,而是伊朗。
要知道,在戰場上利用地形進行防禦,得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己方非常熟悉地形、且對方不大熟悉地形,二是得到了民眾的支援與理解。顯然,在伊朗戰場上,美俄聯軍並不具備這兩個條件。
也就是說,美俄聯軍的防禦策略根本就沒有用。
用蔣博文在擔任中伊軍團總司令之後的話來說:向胡齊斯坦省突擊的美俄聯軍已經在伊朗西部地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戰略突出部,防線兩翼非常脆弱,聚集在突出部頂端的美俄聯軍主力很容易被包圍殲滅。
事實上,到了伊朗之後,蔣博文就在想辦法吃掉美俄聯軍的主力部隊。
有趣的是,當時戚凱威給蔣博文的任務是去穩住伊朗戰場,最低要求是讓伊朗軍隊不至於在年內崩潰。在戚凱威看來,只要他在大陸戰場上動進攻,一路打到了伏爾加河,對高加索地區構成威脅,伊朗計程車氣就不再是問題了,因為這足以讓伊朗軍民相信,中**隊很可能從北面打過來。
結果是,蔣博文在八月份提交了一份報告,即認為只有一次進攻,才能穩住伊朗戰場。
最後,也正是這份報告說服了戚凱威,讓陸軍參謀長答應這位年輕的陸軍中將,在伊朗動一次規模有限的進攻行動。
事實上,直到這個時候,戚凱威都不相信蔣博文能夠打下德黑蘭。
要知道,蔣博文手裡只有兩個集團軍。
顯然,蔣博文也知道,用兩個集團軍,以及那些數量眾多、卻不大可靠的伊朗軍隊,肯定打不出什麼名堂。
問題是,戚凱威肯定不會向伊朗增兵。
這個時候,生了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即蔣博文向龐躍龍求援,希望能夠調動部署在巴基斯坦的兩個陸戰師。更有趣的是,龐躍龍沒有拒絕,而是非常爽快的答應了,正式理由是這兩個陸戰師本來為海灣地區準備的。至於是派它們去佔領海灣地區的沿海要地,還是去伊朗腹地作戰,龐躍龍沒有多問。
根據周渝生回憶,龐躍龍向蔣博文提供幫助,主要就是想讓戚凱威出醜。
原因很簡單,在八月份的時候,戚凱威根本不看好伊朗戰場,認為蔣博文再厲害,也搞不出什麼名堂。如果蔣博文在伊朗戰場上搞出了名堂,證明戚凱威的判斷是錯誤的,對龐躍龍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
這下,蔣博文手裡有了相當於三個集團軍的兵力。
更重要的是,這“三個集團軍”都配備了地面戰平臺,具有十分強大的進攻能力。
實戰早就證明,蔣博文是一位非常擅長打進攻戰,而且也喜歡打進攻戰的將領,他在中東戰場上被虞世輝派去打防禦戰,可以說是用錯了地方。
當時,龐躍龍還為蔣博文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向牧浩洋提出,讓蔣博文擔任伊朗戰區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