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部分(2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以至不知道康拉德能否會就艦隊的問題做出讓步。

明顯,杜小蕾心裡非常沒底。

從外交上講,這已經不是談判,而是美國出的最後通牒,而這麼做對中國來說明顯很難接受。

正是如此,當天晚上,杜小蕾就向黃瀚林彙報了情況,並且向牧浩洋出了警報。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當時杜小蕾還讓大使館的工作人員收拾好了行李,做好了撤離美國的準備工作。

很明顯,杜小蕾已經預感到戰爭即將迸,對次日的談判不抱任何希望。

杜小蕾在這個晚上出的警報,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元府的高層會議上,牧浩洋明確提出,應該儘快提高軍隊的戒備狀態,讓艦隊出港活動,避免遭到美軍偷襲。只是在做出決策的時候,黃瀚林仍然對和平抱有一線希望,認為透過軍事要挾就能促成和解,或者說促使美國當局在二十二日的談判中做出讓步,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

受此影響,黃瀚林只同意恢復戰前準備,而沒有答應讓部隊進入戰備狀態。

結果就是,中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數支航母戰鬥群在當天晚上接到命令,連續返回各自母港,按照原定計劃進行維護與檢修。

要知道,早在五天前,牧浩洋就下達了同樣的命令。

也就是說,在北京時間二十二日上午,大部分艦隊都在母港附近,只是在二十日的時候收到了由牧浩洋下達的命令沒有進入港口,因而在總參謀部重新下達命令之後,這些艦隊就連續進入了港口。

接下來的八個小時之內,中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南嶺”號、“武夷山”號、“喜馬拉雅山”號、“喀喇崑崙山”號、“阿爾泰山”號與“大興安嶺”號進入了橫濱港,“泰山”號航母戰鬥群則返回了蘇比克灣,只有“華山”號、“恆山”號與“嵩山”號航母戰鬥群因為正在沖繩群島東面的菲律賓海與海軍航空兵進行協同鍛鍊,沒能及時返回,估計要到二十三日才能回到那霸。

印度洋方向上,“崑崙山”號與“天山”號航母戰鬥群在當地時間二十二日上午就在章玉廷的率領下離開了瓜達爾港。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黃瀚林是希望透過軍事要挾來增強談判籌碼。

說得簡單一些,在黃瀚林看來,只需中國已經加強了戰備工作,開始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做準備,美國就不會貿然動戰爭,至少會在外交談判上做出一些讓步,從而把開戰時間推遲到數個月之後。

現實上,這麼做確實有效果。

當然,這得有一個前提條件,即美國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也沒有打算在這個時候向中國開戰。

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條件,中國的戰前準備指揮使局勢進一步惡化。

問題是,反過來看,黃瀚林還能做什麼?

讓艦隊離開港口,只會是愈加明確的戰爭訊號,只能讓美國在沒有打算開戰的情況下逼迫美國開戰。

也就是說,黃瀚林當時是做出了讓步的。

表面上看,中國正在加強戰前準備。可實際上,中國的軍事準備仍然處於初級階段,沒有多大的現實要挾。

這種軟硬結合的措施,只適合於透過外交手段化解矛盾。

問題是,到這一步,外交手段已經不管用了。

要知道,美國大西洋艦隊的三支航母戰鬥群已經在二十日從好望角南面進入印度洋,另外三支艦隊則在已到達澳大利亞珀斯港。也就是說,到二十二日的時候,美軍在印度洋上的航母戰鬥群已經達到六支。

毫無疑問,這是一支強大到足夠一舉擊敗對手的艦隊。

在太平洋方向上,只有三支航母戰鬥群留在珍珠港,另外六支航母戰鬥群全部在十九日之前離港,其中三支已經到達菲律賓海,從本土聖迭戈海軍基地出的三支航母戰鬥群也將在二十三日到達西太平洋。

很明顯,美國海軍提前完成了戰前部署。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軍事要挾不但不可能使美國妥協讓步,還會導致局勢惡化,促使美國選擇戰爭。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美國東部時間二十二日清晨六點,也就是杜小蕾與康拉德進行第三次會晤前大約兩個半小時,美國總統盧卡斯就在白宮簽署了由麥卡錫與喬丹提交的戰爭計劃。

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美國已經做出了開戰決定。

有趣的是,盧卡斯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不斷主戰的國務卿,而是讓康拉德按計劃與杜小蕾進行了會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