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部分(3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亞洲經濟體只需要提高勞動效率,就能大幅度提高戰爭潛力。

當然,提高亞洲經濟體生產效率的主導權就在中國手上。

說得簡單一些,只需中國放鬆對尖端技術的監管力度,就能迅推進經濟體內的其他國家迅展壯大。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只需中國不再禁止可控聚變核技術輸出,就能使其他國家的生產效率提高好幾個百分點。

這種後優勢,也決定了亞洲經濟體的展度快於美洲經濟體。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中國在尖端技術上的限制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金融上的不足導致的。說得簡單一些,就是中國儲備的黃金白銀跟不上貿易擴張的需求,盲目擴大經濟體的規模,會產生巨大的風險。比如,當經濟體內的某一個國家強大到足夠儲備能在一夜之間對換掉中國儲備的所有黃金的時候,中國就有可能遭受金融攻擊。對中國政府來說,肯定會防止生這種事情。在黃金儲備量沒有得到實質性增長的情況下,中國政府能做的就是控制經濟體的展度,而唯一的辦法就是透過技術管制限制其他國家的展度,使經濟增長度與黃金儲備的增長度相當。

當然,這只是和平時期的政策。

到了戰爭時期,中國政府肯定會放松管制,充分利用經濟體的勞動力,把戰爭潛力揮到極限。

第二章經濟基礎

第二章經濟基礎T!~!

..

第四章 各算各的

第四章各算各的

李明陽的判斷非常準確,到了二零五二年底,美國當局面對的問題已經不是要不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戰,而是在什麼時候打對美國最有利。

二零五二年初,五角大樓就向白宮提交了一份戰爭計劃。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這份計劃是美國總統盧卡斯透過國家安全顧問鮑威爾提出,由國防部長麥卡錫與參聯會主席喬丹海軍上將組織制訂的,主要參考了的情報,以及外交事務委員會的評估演講。作戰計劃的主體內容,就是如何在戰爭迸的時候,一舉殲滅中國海軍的太平洋艦隊。

明顯,這份戰爭計劃的可行性並不大。

原因很簡單,中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有三座大型海軍基地,三分之一以上的戰艦常年在太平洋上活動,還有三分之一的戰艦隨時能夠出港,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戰艦在母港內進行維護保養。突然襲擊,最多隻能消滅留在港口裡面的中國艦隊,而出海巡查的中國艦隊、以及在戰爭迸時緊急出港的中國艦隊仍然具有足夠強大的實力,也就有足夠的把握在太平洋上扭轉戰局。

受此影響,五角大樓開始修改這份戰爭計劃。

當時,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讓中國海軍太平洋艦隊聚集在一起,給美軍動突然襲擊的機會。

明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需沒有不測情況,中國艦隊不會同時返回軍港,也沒有理由集中活動。

現實上,在戰爭烏雲壓頂的情況下,美國艦隊也採取了同樣的部署策略,一直保持三分之一以上的戰艦在外活動。

為此,就得想辦法讓中國艦隊同時返回港口,或者同時出現在某個地方。

前者不大可能實現,那就只能在第二種可能上做文章了。

五角大樓想到的,正是中國的軟肋:印度洋。

按照由喬丹上將制訂的計劃,只需美國宣佈向澳大利亞增派三支航母戰鬥群,而且集中部署在澳大利亞西部地區,主要在印度洋活動,中國海軍就會向印度洋增派艦隊,以至會由此認為戰爭即將迸。到這一步,美國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能讓中國海軍把主力艦隊派往印度洋。

這件事情很簡單:把艦隊派往迪戈加西亞。

從戰略上講,迪戈加西亞是美軍在印度洋上的主要立足點,也是美國把戰火燒到中國後院的主要支撐點。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之後,中國海軍就把迪戈加西亞當成眼中釘,因而把兩支航母戰鬥群全部留在了西印度洋艦隊,只在東印度洋艦隊保留了兩艘巡洋艦,沒有部署航母戰鬥群。

中國海軍的這一部署,也證明了中國海軍奉行進攻戰略。

說得間接一點,在美軍沒有向迪戈加西亞部署航母戰鬥群的情況下,中國海軍將在戰爭迸後攻打迪戈加西亞,拔除這顆眼中釘,再揮師西進,封鎖與摧毀澳大利亞西部地區的主要軍事基地。

當然,中國海軍此舉的主要目的不是打垮美國海軍,而是保護印度洋的戰略航線。

在這個大背景下,美國向迪戈加西亞派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