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部分(1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對手的制空能力非常有限,那麼艦載航空兵就是一支非常致命的打擊力量,能夠摧毀任何一種海上力量。可是當對手有足夠強大的制空能力,或者是在交戰雙方的制空能力旗鼓相當的時候,艦載航空兵的打擊效率就遠達不到摧毀對手的程度,也就無法充分利用制空權。

這個顯現,已經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中反映了出來。

在這場戰鬥中,特遣艦隊喪失了百分之九十的艦載戰鬥機、美軍聯合艦隊喪失了百分之九十八的艦載戰鬥機,結果雙方都沒能奪得制空權。如果仍然採用以往的戰術,那麼交戰雙方應該在二十七日清晨的戰鬥之後撤離戰場。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不是第四艦隊遭到重創,難以離開交戰海域,第三艦隊早就撤走了。即便是在打擊第四艦隊的戰鬥中,艦載航空兵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遭受了極為慘重的喪失,而且間接導致在接下來與第三艦隊交戰時,特遣艦隊沒有足夠的空中打擊力量。以至能夠說,如果第四艦隊沒有前出,而是與第三艦隊一同活動,特遣艦隊在二十六日夜間的打擊行動根本不可能成功,反而有可能被對手重創。大文學

這場戰鬥,給牧浩洋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在以艦載航空兵為核心的戰鬥中,海戰變成了殘酷的消耗戰。

當然,雙方拼的不是戰艦,而是戰鬥機。

毫無疑問,這對中國海軍極為不利,因為中國海軍消耗不起。

以事後的角度來看,牧浩洋在這場海戰初期採取極為保守的戰術,而不是像往常那樣積極謀求進攻機會,就與他的這個認識有關。也就是說,在海戰打響之前,牧浩洋就知道這會是一場消耗戰。

由此可見,中國海軍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中取得的燦爛戰果,一半是因為牧浩洋正確的指揮策略,另外一半則是對手的愚蠢做形成的。如果當時牧浩洋遭遇的是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比如隨後在太平洋戰場上大出風頭的弗倫奇將軍,那麼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的結局肯定會大不一樣。

站在牧浩洋的立場上,他要做的就是如何避免與敵人打消耗戰。

這一點,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後半段也表現得非常明顯,即在二十六日重創第四艦隊之後,牧浩洋沒有在艦載航空兵已經遭受慘重喪失之後撤離戰場,而是在二十七日繼續追殺第三艦隊,最終在當天晚上大獲全勝。

雖然很多人認為,牧浩洋不顧一切的追殺第三艦隊,主要是在為隨後攻打迪戈加西亞的作戰行動做準備,但是看得更長遠一些就能發覺,牧浩洋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為了消滅美國海軍艦隊。

既然已經打成了消耗戰,就沒有理由半途而廢。

當然,在戰術上,中國海軍還消耗得起,因為在太平洋艦隊覆滅後,中國海軍有富餘的艦載航空兵。大文學

問題是,在戰略上,中國海軍肯定消耗不起。

如果不能避免消耗戰,中國海軍就永遠無法奪得戰略主動權,而且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必須以儲存實力為主,以至得為此放棄難得的戰略反擊機會,從而讓美國有條不紊的完成戰略計劃。

真要打成這個樣子,中國離戰敗就不遠了。

問題是,如何改變?

牧浩洋知道要改變、龔繼飛知道要改變、連周渝生都知道要改變,可是沒有一個人知道該如何改變。

要知道,航母稱霸海洋一個多世紀,從來沒有被取代過。

在誰都不知道應該如何改變的情況下,牧浩洋回到了問題的原點,即尋找一種效率更高的打擊方式。

現實上,這才是最核心的問題。

從這個本質出發就不難發覺,航母能夠取代橫行海洋數百年的戰列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艦載航空兵的打擊效率遠遠高於大口徑火炮,不但能把彈藥投擲到更遠的地方,投擲能力也高得多。

這裡,有一個非常基本的概念,即單位時間內在單位距離內的投彈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最強大的戰列艦的單位投彈量也不到每分鐘每公里兩千噸,即在一分鐘內向四十公里外投射四十五枚一噸重的炮彈。雖然一艘排水量只有一半的攻擊型航母所搭載的艦載戰鬥機的單位投彈量只有每分鐘每公里一千噸左右,即七十架戰鬥機在一個小時內向四百五十公里外投擲兩噸重的炸彈或魚雷,但是在攻擊階段,即除掉中途飛行時間,這個數值能夠達到每分鐘每公里五千噸以上。如果算上艦載戰鬥機在打擊距離上的優勢,打擊效率明顯高於戰列艦上的艦炮。隨著航空技術發展,艦載戰鬥機的打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