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在這邊,俄羅斯與中國的邊境線非常短。
更重要的是,阿爾泰山脈橫垣在兩國之間,沒有地面交通線,除非中**隊借道蒙古或者哈薩克,不然無法建立起後勤補給線。相對而言,蒙古不是個好選擇,因為這個至今保持著遊牧傳統的國家,根本沒有幾條可供使用的公路,而其唯一的鐵路,也遠離中俄西部邊境。也就是說,中國只能借道哈薩克,而哈薩克的主要交通網裡中哈邊境地區都足夠遠。由此產生了一個問題,即中**隊借道哈薩克的話,先就得佔領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
在布魯希洛夫看來,就算中國的政治承諾根本靠不住,哈薩克的戰略縱深也足以為俄羅斯爭取到足夠的防禦準備時間。按照他的估計,就算哈薩克不抵抗,中**隊也需要一週才能到達俄哈邊境地區。對布魯希洛夫來說,別說一週,只要給他五天,就能完成兵力調動工作。
接下來,中國陸軍的部署情況,讓布魯希洛夫堅定了這個判斷。
由此產生的影響就是,在戰爭爆的時候,俄軍的主力集中在遠東地區,而在阿爾泰山脈北部地區,只有一些預備部隊。
只是,布魯希洛夫手裡也不是沒有牌可打。
當時,從內高加索地區派往遠東地區的軍隊中,有一個裝甲師與一個步兵師還在新西伯利亞等待轉運。
也就是說,在離中**隊不到三百公里的地方,有兩個俄軍主力師。
對俄羅斯來說,三百公里不算遠。
可是對地面部隊來說,三百公里卻足夠遠了。要知道,一支常規地面部隊,一天的行軍里程也就只有一百多公里。
俄軍能夠及時趕到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晚上,戚凱威動用四百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