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動,就是想讓對手做出錯誤判斷,從而在佯攻開始之後,把主力派往南面。
問題是,這個巧妙戰術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即敵人的預備隊不可能同時在兩個方向上作戰。從兵力對比上看,羅林森的判斷應該沒錯,因為中國陸軍的兩個集團軍只有不到十萬人,而美軍與以軍投入了近三十萬地面部隊。
可是,兵力並非決定戰鬥力的唯一因素。
如果把裝備效能、官兵素質等因素算進去的話,虞世輝手裡的兵力不但能守住所有主要戰線,還能在某個方向上動反擊。
結果就是,羅林森的巧妙戰術根本派不上用場。
第八十三章一錯再錯T!~!
..
第八十四章 戰將
第八十四章戰將
雖然從一開始,巴拉姆就認為羅林森的進攻計劃不可能實現,也反對動進攻,但是作為職業軍人,巴拉姆必須服從命令,而最終決定動進攻的不是羅林森,批准進攻計劃的也不是羅林森。
二十六日凌晨兩點,德拉方向上的以軍投入了戰鬥。
與羅林森不同,巴拉姆打得非常謹慎,因為他已經領教了中**隊的戰鬥力,非常清楚對手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戰鬥裡,巴拉姆已經認識到,與對手的差距絕非看上去那麼簡單。
從某種意義上講,就算說巴拉姆在二零五二年拯救了以色列也不過分。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如果巴拉姆向羅林森屈服,接納了羅林森的所有計劃,以色列恐怕連二零五二年的最後一天都撐不過去,因為虞世輝手裡的第二十七集團軍,完全有能力在德拉擊敗以軍之後,向南迅推進到約旦境內,然後渡過約旦河,殺到以軍大後方,完成對以色列的戰略包圍。真要打成這個樣子,不但以色列國防軍百分之七十的主力部隊將被中**隊圍殲,以色列當局也只能乞求和平。
要知道,當時以軍在北方戰線上的主力全部集中在邊境附近,後方十分空虛。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第二十七集團軍能夠渡過約旦河,在通往特拉維夫的道路上,就沒有可以阻擋中**隊的以軍部隊了。
所幸的是,巴拉姆並沒有聽從羅林森的排程。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羅林森要求巴拉姆在全線動進攻,牽制中敘軍團,甚至為此拿出了第四步兵師,充當以軍的戰略預備隊。當然,這也是巴拉姆提出的條件,因為他手裡沒有合格的戰略預備隊。作為回報,巴拉姆答應了羅林森的要求,即美軍在霍姆斯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後,動全面進攻。
問題是,巴拉姆沒有這麼做。
他只在德拉方向上動了進攻,而且主要集中在左翼,即敘軍在德拉省與庫奈特拉省防線的結合部。更重要的是,巴拉姆把主力部署在了右翼,沒有刻意加強左翼的兵力,而且嚴格控制了右翼的推進度。
正是這個部署,拯救了以色列。
後來,也正是因為巴拉姆出爾反爾,讓羅林森找到了戰敗的理由,並且把責任全部推到了巴拉姆身上,認為是巴拉姆沒有按照得到雙方共同確認的計劃行動,才導致中敘軍團能向霍姆斯增兵,從而使他在霍姆斯的主攻遭到挫敗。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巴拉姆失去了聯軍司令官的位置。
顯然,這是非常荒謬的事情。
從實際情況出,巴拉姆所做的一切都有理由,而且是十分充足、也不應該被任何人忽視的理由。
巴拉姆沒有在戈蘭高地上動進攻,因為這裡不適合進攻。
第五次中東戰爭之後,敘利亞控制了戈蘭高地四分之三的地區,而且耗費十多年加強防禦部署,修築了三條極為堅固的防線。更重要的是,在戈蘭高地一分為二之後,敘利亞徹底破壞了貫穿高地的幾條公路線。也就是說,敘利亞壓根沒有打算從戈蘭高地攻入以色列,而是在防止以色列打過來。除此之外,在羅林森動進攻的時候,中**隊在這邊部署了好幾支突擊叢集,而且留下了充足的預備隊,還讓突擊叢集輪番部署到前沿陣地,瞭解與熟悉敘軍的防線。
可以說,就算以軍不顧傷亡、不顧損失,把全部部隊派過去,也打不下戈蘭高地。
後來,羅林森也承認這一點,認為戈蘭高地是“碉堡的天堂,坦克的墳墓”,而且直到中東戰爭結束,戈蘭高地的僵局都沒被打破。
關鍵就是,巴拉姆在德拉動的進攻。
按照羅林森的要求,這應該是一次大規模進攻,而且巴拉姆也答應投入五十個旅,他也確實投入了五十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