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軍裝甲部隊甚至逼退了美軍。
當然,美軍也不是好惹的。
雖然已經快六十年沒有打過大規模地面戰爭了,但是美軍一直在學習、特別是在向中國陸軍學習。遭到敘軍反擊之後,美軍主動撤退了兩公里,隨後向兩翼運送,擴大了正面戰線的寬度。
如果只是與敘軍交戰,這是絕對正確的戰術。
敘軍只有一個裝甲旅,而美軍的第一批突擊部隊就相當於一個旅,增援部隊還在源源不斷的趕來。只要迅擴大戰線寬度,就能從兩翼包抄敘軍,並且能夠在兩翼方向上形成縱深突破。
可惜的是,美軍遇到的不僅僅是敘軍。
九點過,敘軍裝甲旅的指揮官讓通訊員打出了三枚紅色訊號彈。
這是給突擊叢集的進攻訊號,也是敘軍快要堅持不住的訊號。雖然敘軍已經用無線電臺出了請求,但是擔心無線電通訊受到干擾,所以敘軍旅長還是按照要求,使用了最原始的通訊手段。
事實上,當時中敘軍隊的無線電通訊確實受到了嚴重干擾。
更重要的是,美軍擁有很強的反資訊作戰能力,不但出動了專門用來蒐集無線電訊號的無人偵察機,還有專門的火力壓制部隊負責打擊雙方的通訊裝置,特別是師旅一級的遠端無線電裝置。
要知道,在地面戰場上,定向通訊系統往往派不上用場。
直到這個時候,兩支突擊叢集才投入戰鬥,而且立即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內,由兩支突擊叢集的八十多輛反裝甲平臺組成的兩股裝甲突擊部隊就像兩把尖刀,刺入了美軍的右翼戰線。一把尖刀對準了美軍鋒線側翼,另外一把尖刀對準了美軍的橋頭堡。
根據第十三集團軍的作戰報告,這場戰鬥中,兩支突擊叢集殲滅了六個美軍營,擊潰了另外四個美軍營,擊斃美軍官兵一千八百餘人、傷三千餘人、俘一千四百餘人,摧毀了包括一百八十八輛主戰坦克在內的四百多輛主戰裝備,並且在橋頭堡附近的戰鬥中,俘虜了美軍第一裝甲師的一名上校旅長。在戰鬥結束的時候,突擊叢集還呼叫遠端炮火,炸掉了美軍剛剛架設好的浮橋。
這場旋風般的戰鬥,打得美軍魂飛魄散。
在橋頭堡的戰鬥中,美軍陣亡了一千多名官兵,其中至少有四百名官兵是在逃跑的時候掉入霍姆斯河淹死的。
與之相比,突擊叢集的損失微乎其微,而且很多受損裝備隨後都被修復。
有趣的是,直到這個時候,羅林森仍然沒有意識到,攻打霍姆斯十分困難,反而認為已經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原因只有一個:第一裝甲師在彙報戰況的時候,說是遭到中敘軍團主力部隊反擊。
也許,這與戰鬥結束前,第十三集團軍的遠端炮兵威有一些關係,才讓美軍前線指揮官產生了錯覺。
根據這條情報,羅林森認為中敘軍團的主力已經集中到了霍姆斯河東岸。
結果就是,美軍在二十五日進行了長達十個小時的火力打擊。因為制空權仍然在激烈爭奪之中,所以美軍很難搞清楚河對岸的情況,在火力打擊中大量使用炮兵,航空兵也主要使用防區外彈藥。
也就是說,在這十個小時的火力打擊中,美軍並不知道打擊區域內沒有敵人。
要知道,在十一點之前,中敘軍隊就再次主動撤退了。
雖然兩天之後,美軍在重新核對了作戰報告與戰場情報之後,斷定第一裝甲師師長彙報的情況有誤,但是羅林森並沒因此改變初衷,而是覺得美軍的兇猛火力打擊,已經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決定繼續攻打霍姆斯。
事實上,在二十五日夜間,美軍就再次渡過了霍姆斯河。
這次,美軍沒有遭到兇猛反擊,因為美軍改變了戰術,不再急於擴大橋頭堡,而是在足足兩個旅過河之後,才開始穩步推進。更重要的是,蔣博文已經趕到霍姆斯,開始親自指揮作戰行動。在對局勢做出了全面分析之後,蔣博文覺得在河灘上小打小鬧沒有意義,還有可能使美軍打退堂鼓,因此決定把戰場擴大一些,給美軍一些希望,然後再打一場有決定意義的殲滅戰。
由此產生的影響是,剛到二十六日凌晨,在兩個美軍旅渡過霍姆斯河之後,羅林森認為美軍已經在霍姆斯河東岸站穩了腳跟,隨即給巴拉姆起訊息,讓以軍在戈蘭高地與德拉方向上動進攻。
必須承認,羅林森在戰術策劃上確實有點才能。
他沒有讓佯攻部隊先出動,而是讓主攻部隊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