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國家防務等方面的開支。
當時,最大的問題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
雖然在談判中,印度當局承認了當初民眾投票的合法性,即克什米爾地區應該按照居民議員來確定歸屬權。說得間接一些,就是印度當局承認克什米爾地區屬於巴基斯坦,因為在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地區的居民大部分信仰**教,公投結果也是併入巴基斯坦,只是當地的部族領袖信仰印度教,選擇併入印度,結果導致克什米爾成為印巴結症,也因而引了三次印巴戰爭。但是在卡奇半島地區的歸屬權上,印度當局沒有做出讓步,堅持認為卡奇地區是印度崇高不可侵犯的領土,巴基斯坦必須從卡奇地區撤軍,印度才會與巴基斯坦簽署和平條約。
明顯,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沒有多少言權。
或者說,中國有點兩面為難。
早在戰爭初期,中國就向巴基斯坦做出了許諾,即巴基斯坦在卡奇地區的佔領行為具有合法性,支援巴基斯坦的領土訴求。可是在戰爭期間,中國又向印度部族領導人許諾,不會分裂印度。如果說藏南地區與克什米爾地區存在爭端,在法理上不屬於印度,因而也就不存在分裂印度的嫌疑,那麼把卡奇地區割讓給巴基斯坦,就已經在本質上侵犯了印度的領土主權,是在分裂印度了。
更重要的是,當時歐洲國家都普遍支援印度。
受此影響,黃瀚林在一個月之內對巴基斯坦與印度進行了正式訪問,親身出面撮合印巴雙方。
按照黃瀚林的提議,在巴基斯坦佔領區內進行全民表決,決定卡奇地區的歸屬權。
問題是,這明顯對巴基斯坦不利,因為卡奇地區的主要居民是印度人,而且主要信奉印度教,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居民信奉**教。在全民表決中,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影響,結果肯定不會如巴基斯坦所願。
談判拖下去,搞得雙方都精疲力盡。
八月底,杜小蕾在訪問**堡的時候提出,如果巴基斯坦願意接受全民公決,她將保證說服印度當局,將卡奇地區設為特別行政區,單方面向巴基斯坦開放,確保該地區**教信徒的利益。
到此,談判才算有了轉機。
九月三日,雙方在新德里就最後幾個問題達成了一致。
按照杜小蕾的提議,將在九月底進行全民公決,由卡奇地區的居民決定自己的未來,而印度當局必須許諾,在卡奇地區留在印度的前提下,賦予該地區民族自治權,並且單方面向巴基斯坦開放,以確保該地區**教徒的基本權力,而巴基斯坦則許諾不透過任何手段謀求卡奇地區的主權。
九月十日,中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尼泊爾的代表齊聚新德里,與印度政府代表簽署了和平條約。
到此,第二次印度洋戰爭宣佈結束。
第二天,中國就向印度派遣了大使,並且在新德里與印度外長簽署了一份總價值四萬六千億元的基礎建設援助協議,中國政府以無償援助、無息貸款、擔保貸款、抵押貸款等方式在未來十年之內,為印度提供總額為四億六千萬元的基礎建設基金,協助印度修復與完善國家基礎裝置。
這些專案中,最重要的就是由雅魯藏布江河谷通往印度的鐵路。
此外,中國還將以三方合作的方式,修建三條經尼泊爾通往印度的鐵路,以及三條同樣經尼泊爾通往印度的高等級公路,在中尼邊境地區修建三個貿易關口,而尼泊爾則在此設立免關稅自由貿易區。
能夠說,印度的戰後重建工作,成為刺激經濟展的新動力。
正是如此,印度的戰後重建工作,絕非中國一家的事情。
十月份,由法德兩國主導的歐盟貿易談判代表團在法國總統與德國總理率領下,對新德里進行了高規格訪問,並且與印度當局簽署了一份極有戰略價值的協議,即印度當局在承認法德享有戰前的優惠政策的前提下,法國與德國將分別為印度提供四千億與六千億歐元的基礎建設援助款項,協助印度進行戰後重建。
對歐盟來說,這不是付出,而是收穫,以至能夠說是飛來橫財。
要知道,在印度的投資,能為歐洲企業創造巨大的利潤,帶動國內經濟展,創造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
保守估計,一萬億歐元的投資,至少能為歐洲創造十倍的收穫。
除了經濟上的好處,還有政治上的好處。
透過在印度聯合投資,法德軸心在歐盟的地位得到了鞏固,以至提高到了越其他歐洲國家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