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戰爭還沒有結束,誰也不知道未來的印度是個什麼樣子,黃瀚林也沒有在駐印軍事問題上表明立場,但是牧浩洋早就有想法,即中國不佔領印度,也不會從印度全面撤軍,肯定會保留幾處軍事基地。
為此,也就有必要調查印度各地,確定哪些軍事基地才具有戰略價值。
此外,在戰後駐軍的問題上,牧浩洋也傾向於使用陸戰隊,因為按照他的設想,陸戰隊是完全對外的地面部隊,而陸軍的主要任務還是確保本土安全,只有在大規模戰爭中才具有對外價值。
也就是說,戰後駐紮在印度的地面部隊應該已陸戰隊為主。
龐躍龍不是傻蛋,因為這已經表明,駐印軍隊總司令只是一個臨時性職務,或者說是過渡性職務,在印度恢復正常秩序之後,肯定會做出調整,到時候將由駐印軍隊的具體情況來決定誰是司令官。
明顯,如果駐軍主體是陸戰隊,就不可能由陸軍將領來擔任司令官。
五月十五日,在第二陸戰師與第十二陸戰師到達加爾各答的這一天,龐躍龍就向牧浩洋提交了第一份演講。
在這份演講中,龐躍龍明確提到,維沙卡帕特南、科欽、金奈與莫爾穆岡是必須控制的四座具有戰略價值的港口。其中維沙卡帕特南的條件最為優越,有具備成為東印度洋艦隊母港的基礎條件。更重要的是,維沙卡帕特南位於孟加拉灣腹地,南面的斯里蘭卡與東南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是天然屏障,因而能夠把維沙卡帕特南建設為一座綜合性海軍基地,興建包括造船廠在內的基礎裝置。如果能夠充分利用維沙卡帕特南,中國部署在印度洋上的戰艦就不再需要回國維修了。
相對而言,科欽的戰略地位就沒有這麼突出了。
主要是,科欽位於印度半島南端,極易遭到打擊,因而在戰爭時期,科欽很難為艦隊提供有效支援。
至於金奈與莫爾穆岡,前者離維沙卡帕特南不算遠,能夠作為物資儲運基地與陸戰隊駐地,而後者的基礎裝置過於落後,如果將其建設成為大型軍事港口,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效費比並不高,只益作為輔助性軍事基地。
這份演講,正對牧浩洋的胃口。
雖然在安排任務的時候,牧浩洋沒有明說,但是龐躍龍非常清楚,牧浩洋更關懷的還是海軍的利益。
現實上,這也是牧浩洋讓龐躍龍前去調查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陸戰隊能夠跟陸軍對著幹,卻不可能跟海軍對著幹,因為從本質上講,陸戰隊絕對離不開海軍。說得簡單一些,適合陸戰隊的基地,必須能夠容納登陸艦隊,也就能夠容納海軍艦隊。
必須承認,牧浩洋有點私心。
好不容易打敗了印度,牧浩洋不可能不考慮得愈加長遠一些。此外,中美矛盾已經因為這場戰爭全面激化,誰都知道下一場戰爭、而且很有可能是世界大戰將在所難免,因而牧浩洋必須有所準備。
從戰略上講,印度洋必須是“中國的海洋”。
雖然在與美國對抗的時候,太平洋是主戰場,誰能在太平洋上取勝,誰就能贏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最終勝利,但是對中國來說,在太平洋上擊敗美國之前,必須得毫無懸念的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權,把美國的軍事觸角趕出印度洋。只有在後方穩定的情況下,中國才有能力在太平洋上擊敗美國。
對中國海軍來說,同樣如此。
原因很簡單,戰爭時期,海軍的要任務是爭奪制海權,而制海權的主要價值就是確保海上航線暢通無阻。受地緣因素影響,中國海軍在這方面表現得愈加突出。比如在面向美國的時候,因為已經控制了西太平洋上的第一道鏈,也就等於把本土防線向外延長了數百到上千公里,從扶桑到東南亞的島嶼防線,足以讓中國本土安然無恙,因而就算必須在戰爭初期以防禦為主,中國海軍也不會承受多大壓力。只有在打出第一島鏈,向太平洋對岸推進的時候才需要投入重兵。
問題是,中國能否打出第一島鏈,關鍵就得看戰爭潛力能否揮出來。
也就是說,海軍能否守住至關重要的戰略航線,確保國內的戰爭機器能否順利完成動員工作。
當時,中國的所有戰略航線都要經過印度洋
如此一來,保住印度洋的制海權,把美軍、特別是美國海軍擋在印度洋之外,成為了中國海軍的頭號重任。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牧浩洋積極主張動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的主要原因。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明白,牧浩洋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