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十五空降集團軍進駐,孟加拉國也立即兌現了承諾。
四月十三日,第一支船隊進入吉大港,孟加拉國陸軍也在當天接管了由吉大港通往錫爾赫特的鐵路線。
這一天,第三陸戰師與第十三陸戰師攻入了肯帕德灣對岸的巴羅達。
十四日凌晨,在空軍與遠端炮兵的支援下,第四十二集團軍越過停火線,沿著雅魯藏布江谷地攻入印度境內。
在藏南地區,也就是印度所說的阿魯納恰爾邦,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的空中突擊部隊在四個小時之內就控制了所有交通要道,圍困了由印軍控制的幾座城鎮。只是在作戰行動中,第十五空降集團軍沒有攻擊印軍,也沒有攻打城鎮。因為這裡是中國的領土,戰後重建工作得由中國承擔,所以戚凱威決定以圍困的方式,逼迫印軍投降。只要能夠順利攻佔印度東北地區的其他幾個邦,駐守藏南地區的印軍就會不戰而降,沒有必要為了一時的需要,讓當地居民受到影響。
必須承認,戚凱威還是有點政治頭腦。
雖然中國一直宣稱印度在藏南地區的佔領不具有合法性,藏南地區是中國的領土,但是這裡已經被印度佔領了八十多年,主要居民不再是原來的藏族同胞,而是從印度內地遷徙而來的印度人。
根據印度當局公佈的資料,到戰爭爆前,阿魯納恰爾邦的三百多萬居民中,二百四十多萬是印度人,還有部分阿薩姆人,原住民的數量不足十萬,而且大多分佈在較為偏遠的山區鄉村裡面。
對中**隊來說,收復藏南地區不是問題,關鍵是如何得到國際社會承認。
為此,就得妥善解決居民問題。不管是遣返、還是就地安置,都不能製造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引難民潮,中國在外交上就會遇到麻煩。
為了避免出現難民潮,就不能直接攻打人口集中的城鎮,甚至不能擴大交戰區域,必須嚴格限制作戰行動。
如此一來,圍困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還好,這也正是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的拿手好戲。
正面戰場上,第四十二集團軍基本上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或者說印軍的抵抗根本沒有價值。
與印度西北地區的戰鬥一樣,面對全部用“未來地面戰平臺”武裝起來的中**隊,印軍不但連還手的力氣都沒有,甚至沒辦法守住經營了數十年的戰線,只能趕在中**隊之前撤退。
只不過,這僅僅是個開始。
與西北戰場上不同的是,攻佔雅魯藏布江谷地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還要掃蕩周圍山區裡的殘敵。
到三天之後,真正的戰鬥才打響。
四月十七日,第四十二集團軍攻入傑爾拜古裡,開啟了通往恆河平原的大門,而第十五空降集團軍也在這一天正式成為主力,開始在印度東北山區裡面掃蕩殘餘印軍,攻打由印軍防禦的軍事要塞。
山區裡的戰鬥打得非常艱難,雖然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得到了有力的空中支援,還得到了第四十二集團軍炮兵部隊的支援,但是印軍據險防禦,給第十五集團軍製造了不少麻煩,也使中**隊嚐到了苦頭。
在攻打科希馬的時候,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的突擊部隊在一場戰鬥中就損失了七架傾斜旋轉翼飛機與四架直升機,導致三百多名官兵陣亡,其中一架傾斜旋轉翼飛機上的三十七名官兵全部陣亡。僅此一場戰鬥的傷亡,就過了第十三集團軍在印度西北地區作戰半個月的傷亡總量。
從四月二十日開始,戚凱威不得不讓第四十二集團軍回過頭來收拾殘敵。
當時,他採取了同樣的戰術,即讓裝甲部隊與步兵部隊混編成突擊叢集,只是規模小得多而已。一個突擊叢集往往包括一個裝甲連、一個機械化步兵連、一個迫擊炮連、一個偵察排、一個航空連,後來還增強了一個自行高射炮連。主要是在山區的戰鬥中,進攻部隊往往得面對盤踞在高處的敵人,主戰坦克與步兵戰車的火力仰角都不夠高,而迫擊炮又沒有足夠的壓制能力,因此高射炮成為了理想的壓制火力。
隨著裝甲部隊到來,戰鬥情況才有所改善。
雖然,當時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裝甲部隊的補給非常困難,很多時候不得不讓部隊撤到出陣地上補充電能,從而把好不容易取得的戰果讓給了印軍,然後再次去攻佔已經被印軍控制的地區。但是,裝甲部隊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了空中突擊部隊遇到的問題,增強了進攻能力。
此外,裝甲部隊對印軍造成的心理壓力也產生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