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庫存彈藥所剩無幾,印度的軍事工廠由被全部炸燬,所以中國為印度國防軍提供了一批武器裝備,以解決後勤保障問題。從此開始,印度國防軍才獲得了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
也就是說,在大規模地面戰爭結束之後,印度內戰就爆了。
雖然這場內戰打得並不激烈,但是一直持續到二零四七年底。最終,印度國防軍都沒能消滅全部叛軍,而是以政治妥協的方式,即承認叛軍的政治地位,允許叛軍組建的政黨參加政治活動,才結束了內戰。
也許,這算不上最好的解決辦法,卻是最快的解決辦法。
內戰結束之後,印度進入了戰後的高展期。到二零四九年底,印度的戰爭創傷就基本上癒合了。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大規模戰爭結束之後,中國開始兌現承諾。
七月初,在佔領軍的組織下,由法國、德國、俄羅斯等國派遣的代表監督,印度舉行了全民大選。
根據選舉監督委員會公佈的資料,總共有四億七千餘萬印度人參與了選舉,過了選民總數的一半,具有法定效果,而統計結果是,由臨時中央政府為核心的“印度國家復興黨”獲得了百分之八十二的選票,獲得了全國議會四百七十八席中的四百二十六席,成為新印度的執政黨。
七月十七日,印度民選政府正式宣誓就職。
當天,戚凱威向印度當局移交了佔領區的行政管轄權。
因為印度的國防力量與治安力量還沒組建,所以中國還沒有從印度撤軍。
按照黃瀚林做出的承諾,要在簽署了和平條約之後,中國才會從印度撤軍,正式把國防權移交給印度當局。
當時,和平談判還在進行之中。
中國與印度的雙邊問題不是關鍵,印度新政府承諾歸還藏南地區,並且承認藏南地區是中國的領土,也答應以租借的方式,向中國提供軍事基地,包括把整個南安達曼島租借給中國九十九年,維沙卡帕特南、科欽等基地的談判工作進行得也很順利,印度當局甚至提出希望與中國簽署同盟條約,為中國在印度駐軍提供法律依據,並且以此減輕印度在國家防務等方面的開支。
當時,最大的問題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
雖然在談判中,印度當局承認了當初民眾投票的合法性,即克什米爾地區應該按照居民議員來確定歸屬權。說得直接一些,就是印度當局承認克什米爾地區屬於巴基斯坦,因為在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地區的居民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公投結果也是併入巴基斯坦,只是當地的部族領袖信仰印度教,選擇併入印度,結果導致克什米爾成為印巴結症,也因此引了三次印巴戰爭。但是在卡奇半島地區的歸屬權上,印度當局沒有做出讓步,堅持認為卡奇地區是印度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巴基斯坦必須從卡奇地區撤軍,印度才會與巴基斯坦簽署和平條約。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沒有多少言權。
或者說,中國有點兩面為難。
早在戰爭初期,中國就向巴基斯坦做出了承諾,即巴基斯坦在卡奇地區的佔領行為具有合法性,支援巴基斯坦的領土訴求。可是在戰爭期間,中國又向印度部族領導人承諾,不會分裂印度。如果說藏南地區與克什米爾地區存在爭端,在法理上不屬於印度,因此也就不存在分裂印度的嫌疑,那麼把卡奇地區割讓給巴基斯坦,就已經在本質上侵犯了印度的領土主權,是在分裂印度了。
更重要的是,當時歐洲國家都普遍支援印度。
受此影響,黃瀚林在一個月之內對巴基斯坦與印度進行了正式訪問,親自出面撮合印巴雙方。
按照黃瀚林的提議,在巴基斯坦佔領區內進行全民表決,決定卡奇地區的歸屬權。
問題是,這明顯對巴基斯坦不利,因為卡奇地區的主要居民是印度人,而且主要信奉印度教,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在全民表決中,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影響,結果肯定不會如巴基斯坦所願。
談判拖下去,搞得雙方都精疲力盡。
八月底,杜小蕾在訪問伊斯蘭堡的時候提出,如果巴基斯坦願意接受全民公決,她將保證說服印度當局,將卡奇地區設為特別行政區,單方面向巴基斯坦開放,確保該地區伊斯蘭教信徒的利益。
到此,談判才算有了轉機。
九月三日,雙方在新德里就最後幾個問題達成了一致。
按照杜小蕾的提議,將在九月底進行全民公決,由卡奇地區的居民決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