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中國能否打出第一島鏈,關鍵就得看戰爭潛力能否揮出來。
也就是說,海軍能否守住至關重要的戰略航線,確保國內的戰爭機器能否順利完成動員工作。
當時,中國的所有戰略航線都要經過印度洋
如此一來,保住印度洋的制海權,把美軍、特別是美國海軍擋在印度洋之外,成為了中國海軍的頭號重任。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牧浩洋積極主張動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的主要原因。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明白,牧浩洋為什麼要在印度洋上尋求海軍基地,建立軍事基地網路了。
要知道,美國在印度洋上有不少的軍事基地。
除了迪戈加西亞,還有澳大利亞西部地區。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牧浩洋肯定考慮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需求,即在戰爭初期,中國海軍就得奪取迪戈加西亞,封鎖澳大利亞,阻止美軍向印度洋滲透,必要的時候甚至得對澳大利亞進行戰略打擊。
事實上,牧浩洋隨後做的事情,就能印證這一點。
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的第二年,牧浩洋就以總參謀長的身份,在參加聯合軍事演習的時候訪問了雅加達,跟印度尼西亞當局就租借軍事基地的事情進行了談判,最終從印度尼西亞獲得了四座大型空軍基地的使用權。隨後,牧浩洋還前往菲律賓,以中國投資、中菲共用的方式,在蘇比克灣進行了大規模基礎建設,還在附近修建了菲律賓規模最大的戰略空軍基地。如果算上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以及斯里蘭卡的軍事基地,牧浩洋已經沿著第一島鏈構築起了一道戰略防線。
更重要的是,這道防線進可攻、退可守。
可以說,不管用什麼方式來評價牧浩洋在這幾年裡做的事情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因為沒有他的高瞻遠矚,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結局肯定會不一樣,中國肯定要為全面取代美國付出高得多的代價。
當然,這不僅僅是牧浩洋一個人的認識,而是當時中**方的普遍認識。
別的不說,龐躍龍就非常清楚,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不能避免,那麼接下來幾年就顯得尤其關鍵了。
五月底,龐躍龍提交了第二份報告。
此時,陸戰隊已經攻入科欽,第四十二集團軍也攻佔了維沙卡帕特南,龐躍龍花了三天時間對這兩座港口進行了全面考察。
在報告中,龐躍龍重申了維沙卡帕特南的重要性。
六月初,龐躍龍的報告揮了更加關鍵的作用。
六月三日,陸戰隊與陸軍從兩個方向上包圍了班加羅爾,印度當局在當天下午拒絕了戚凱威出的最後通牒。當天晚上,第四十二集團軍率先攻入班加羅爾。次日凌晨,第三陸戰師也攻入了城區。
在這裡,印軍進行了最後的拼死抵抗。
激烈的巷戰一直持續到六月五日上午,在付出了三百多名官兵陣亡、七百多人負傷的代價之後,中**隊消滅了班加羅爾的守軍。
根據中國國防部公佈的戰報,在這場戰役中,印軍傷亡官兵過七萬人。
戰鬥結束的時候,班加羅爾幾乎成了廢墟,成千上萬的建築物被炸燬,上百萬居民淪為戰爭難民。
六月六日,黃瀚林正式宣佈,大規模地面戰爭結束。
也就在這一天下午,牧浩洋向黃瀚林提交了駐印軍事力量規劃報告,列出了需要控制的主要軍事基地,其中就包括維沙卡帕特南等四座港口。
這份報告隨即轉交給了國務院總理杜小蕾,作為中印和約駐軍條款的參照。
最終,由龐躍龍鎖定的四座港口都已租借的方式轉交給了中國,其中維沙卡帕特南成為了中國海軍印度洋艦隊的司令部與最重要的綜合性海軍基地,科欽則成為了陸戰隊印度洋戰區司令部駐地與登陸艦隊的母港。
第一百一十二章和平
大規模地面戰爭結束之後,並不意味著戰爭已經結束。
直到六月底,中**人依然在印度作戰,對付那些逃往偏遠地區,不肯投降的印軍殘兵敗將。
到了七月份,在前線作戰的就不僅僅是中**隊了。
當時,第一支由臨時中央政府組建的印度國防軍已經具備了作戰能力,開始在印度西北地區執行對付游擊隊的作戰任務。到了七月底,印度國防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二十五萬,承擔了大部分作戰任務。
最初的時候,印度國防軍主要裝備前印度軍隊的輕型武器。
到了二零四五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