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飛行甲板上。“崑崙山”級航母只有三座升降機,右舷的兩座在艦島前方,左舷在斜角甲板的回收阻攔索左側。一般情況下,降落的戰鬥機將從右舷的三號升降機,也就是艦島前方的那座升降機進入機庫,而一號升降機與二號升降機主要用來運出機庫裡的戰鬥機,因為這兩座升降機離佈置在艦、以及斜角甲板前端的彈射器最近。
當時,牧浩洋拿不定主意的原因只有一個:印度空軍的戰鬥機還沒出現。
印度艦隊已經打破無線電靜默,雖然無法知道電報內容,但是以當時的情況,只有一個原因能讓辛巴這麼做,那就是向空軍請求支援。也就是說,要不了多久,印度空軍的戰鬥機就會趕到。
牧浩洋必須考慮,能否為第二次攻擊提供護航戰鬥機。
如果有這個必要,他就得做出權衡,即到底是等到第一批攻擊機群返航,還是安排部分防空戰鬥機執行護航任務。
明顯,牧浩洋愈加傾向於後者。
問題是,就算把第一批偵察機群裡的十六架J…32算上,特遣艦隊也就只有三十二架戰鬥機能夠調動。對於艦隊防空來說,這些戰鬥機都不夠充足,再安排部分執行護航任務,肯定會出問題。
要知道,辛巴很有可能在電報中請求空軍與海軍攻擊特遣艦隊。
雖然特遣艦隊在印度空軍戰鬥機的打擊範疇之外,F…35I根本沒有要挾,即便是F…44也很難飛過來,而且印度空軍剩下的F…44進行本土要地防空都不夠,不可能拿來執行對海攻擊任務,但是印度海軍有足夠多的反潛巡查機,而且這些飛機都有足夠大的飛行半徑。更重要的是,到這個時候,牧浩洋沒有收到母祁鐵的戰報,也就不知道空軍的打擊行動收到了多大的效果。
如果印度海軍集結一百來架反潛巡查機起攻擊,絕對是個致命要挾。
也就在牧浩洋考慮著該如何組織第二次攻擊的時候,攻擊機機群回了第二份戰報,最後一輪突擊行動已經開始,機群先攻擊了最北面的“維經尼亞”號航母戰鬥群,然後攻擊了其他航母戰鬥群。
嚴格說來,這不是戰報,而是連續回來的攻擊結果。
一點三十六分,“維經尼亞”號被炸彈擊中,在接下來的一分鐘內,由連續被四枚重磅炸彈間接命中。根據飛行員的演講,航母上燃起了大火,以至能夠看到航母上的官兵把一些停放在飛行甲板上的戰鬥機拋入大海,防止大火引爆戰鬥機上的燃油與彈藥。雖然航母上的自動滅火系統正常啟動,但是沒能撲滅兇猛的火焰。僅僅三分鐘後,大火就延長到了飛行甲板下面。
對採用開放式機庫的航母來說,這絕對是一場災難。
原因很簡單,開放的機庫就像一座高爐,兩側升降機通道就是煙囪,湧入的新鮮空氣極大的增強了火勢。在這種情況下,機庫內的溫度將迅達到數百攝氏度,損管人員根本無法進入。
損管能做的,只是切斷通往火災區的通道,關閉所有水密門,並且向鄰近的艙室注入與噴灑海水,以免水密門被在高溫下變形。至於滅火,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等到大火自然熄滅。
為此,航母必須降低航行度。
明顯,“維經尼亞”號就算沒有沉沒,離沉沒也不會太遠了。
只需再次遭到攻擊,這艘完全喪失了作戰能力的航母就在劫難逃。
也正是如此,第三批攻擊機群的領隊長機在演講戰果的時候,明確提到,應該儘快進行第二次打擊。
“維經尼亞”號完蛋了,其他幾艘印度航母的遭遇也差不多。
一點三十九分,“維克托”號在一分鐘內連續被六枚重磅炸彈命中。其中兩枚炸彈的落點幾乎重合,前一枚炸彈擊穿了飛行甲板,在機庫甲板上爆炸,炸穿了機庫甲板,還擴大了飛行甲板上的彈口,後一枚炸彈從同一地點進入,連續擊穿四層甲板後,在航母艦體內部爆炸。
從命中點來看,這枚炸彈的爆炸點在反應堆艙附近。
結果是災難性的,“維克托”號立即喪失了主動力,反應堆艙洩顯露來的高溫水蒸氣在頃刻間就灌滿了附近的幾十個艙室。受高強度輻射影響,損管人員根本無法進入,以至無法靠近。
對於喪失了主動力的航母來說,就只能在海面上等死了。
能夠說,即便不被中國戰鬥機擊沉,印度海軍也會拋棄這艘航母,因為嚴峻的放射性汙染已經使其得到了修復價值。
一點四十一分,“維克拉馬迪亞”號遭到攻擊。
雖然這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