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上的差距很難透過其他方式彌補,在戰爭期間中國海軍根本沒有多少優勢。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後,中國海軍的艦隊規模縮小了三分之一。
能夠說,這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因素。
要知道,海軍的建設週期非常漫長,即便中國海軍已經過了積累期,進入了高展階段,但是要想在短短几年之內追上美國海軍,仍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就拿艦隊來說,中國根本不可能在幾年之內造出足以追平美國海軍的戰艦,也就不可能在艦隊規模上過競爭對手。
作為海軍將領,牧浩洋非常清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在第三次世界大戰迸的時候,中國海軍依然只有八艘航母,那就沒有絲毫勝算。
當然,到時候肯定不止八艘航母。
“C3”專案已經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期間獲得批准,第一批四艘“C3”級航母將全部在二零四五年底之前開工,估計在二零四八年下水,在二零四九年底到二零五零年六月底之間服役。此後,中國將以每兩年四艘的度建造“C3”級航母,到二零四九年底之前開工建造十二艘,而“C4”型航母估計在二零四九年底完成設想,在二零五零年底或者二零五一年初開工建造。也就是說,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在二零五五年迸,中國海軍將擁有二十艘大型航母,另外還有八到十二艘航母正在建造。與此同時,其他戰艦的建造工作也將同步進行。
毫無疑問,這是一支不可小覷的海上力量。
要知道,到二零四五年的時候,美國也就只有十五艘航母。
問題是,只需中國加快造艦度,美國就會跟進,以至會以更快的度建造航母,保持海軍的領先優勢。
十一月初的時候,牧浩洋就收到了李明陽提供的情報,美國海軍已經向國會提交了建造四艘“紐約”級航母的計劃,而美國國會在審議的時候,很有可能把建造數量由四艘增加到六艘。
原因很簡單,到時候美國當局肯定知道中國已經一口氣開工建造了四艘航母。
果真如此的話,到二零五五年,美國海軍將擁有二十八到三十二艘航母,並且有十六艘航母在建。
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的方面是,規模巨大的造艦計劃肯定會拖垮美國經濟,對美國的軍事力量建設形成負面影響。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沒有打響,那麼再過五到十年,也就是在二零六零年到二零六五年之間,美國的國防開支就將佔到聯邦政府總開支的百分之六十,美國聯邦政府也將因而破產。
壞的方面是,這種情況肯定無法維持下去,美國肯定會在破產之前引戰爭,或者說是在掌握了軍事優勢的情況下引戰爭,而中國只需想保持經濟平穩展,而不是一心窮兵黷武,那麼在海軍建設上就永遠無法趕美國,也就不可能在戰爭初期獲得優勢,必然處於被動之中。
從策略上講,與美國比拼建造戰艦,明顯是下下策。
為此,牧浩洋在增加造艦規模的同時,還得想其他辦法來抵消海軍實力的差距。
電動運輸機,就是牧浩洋想到的辦法。
準確的說,應該是大規模展高效益戰略空運力量來取代海運,從而降低海軍的作戰負擔,來提高海軍的作戰效率。
由此可見,大型電動運輸機是一個戰略專案。
按照牧浩洋的設想,如果大型電動運輸機能夠研製成功,而且總體成本達到了他的預期設想,戰略空運就能部分取代海運,海軍也就不用死死盯住戰略航線,能夠在其他方向上投入更多兵力。
從戰術層面上看,戰略空運力量也是支援本土外圍防線的主要支柱。
如果中國不得不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初期採取戰略防禦態勢,那麼本土外圍防線就將決定戰爭的最終結局。說得簡單一些,只需隊能夠守住本土外圍防線,確保本土不遭受軍事打擊,中國就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戰爭動員,把戰爭潛力全部揮出來,在總體實力上全面越美國。如果守不住本土外圍防線,美國的戰略轟炸就能打垮中國的戰爭基礎,使中國喪失反擊能力。
在這個時候,戰略空運必然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能夠說,正是該專案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牧浩洋才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而且提前進行了戰略部署。
從根本上講,牧浩洋是打算用一場技術帶動的軍事**來消除中美的實力差距。
為此,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牧浩洋在大型電動運輸機專案上耗費了大量精力,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