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不了反裝甲作戰平臺,印軍官兵不害怕才是怪事。
能夠說,當時印軍對付反裝甲作戰平臺的有效辦法只有兩個,一是使用大口徑火炮在近距離進行直瞄射擊,利用大口徑炮彈的巨大能力間接震毀反裝甲作戰平臺,二是在路邊埋設數百公斤高能**,在反裝甲作戰平臺透過的時候引爆,利用**爆炸產生的巨大能力將其摧毀。
能夠說,這些都是蠻辦法,而且也不是擊穿反裝甲作戰平臺的裝甲,而是利用巨大的能量將其間接摧毀。
別的不說,如果在反裝甲作戰平臺下面引爆兩百公斤**,就能將其炸散架。
問題是,在戰場上,根本辦不到。
在印軍全線崩潰後,第十三集團軍的一個旅僅僅用了不到兩個小時就攻佔了擁有三十萬人口的阿博赫爾。
對阿博赫爾的居民來說,這也許是好事,因為避免了大規模戰鬥產生的附帶傷亡。
如果印軍依靠城市拼死抵抗的話,肯定會使很多居民遭殃。在戰鬥中,隊肯定不會嚴密區分軍人與平民。
現實上,在人眼裡,所有印度人幾乎都長一個樣。
攻佔了阿博赫爾之後,第十三集團軍的突擊部隊沒有停止前進,而是把佔領與清理工作交給了隨後趕到的機械化步兵,然後繼續向前推進。以“未來地面戰平臺”的效能,再推進幾百公里都不成問題。
第一百零一章高歌猛進
阿博赫爾迅淪陷,給印度軍隊敲響了警鐘。
為了穩住軍心,印度西北戰區司令官在當天上午下令槍決了十四名率先帶領部隊逃跑的前線指揮官,隨即下達了死守陣地的命令,要求各級部隊戰鬥到最後一人,絕對不能後退半步。
問題是,不後退就能擋住隊嗎?
上午十點左右,第十三集團軍的前鋒部隊已經抵達了珀丁達西面大約十五公里處。
面對已經嚴陣以待的印軍,第十三集團軍的前鋒部隊沒有停下來,只是把陣容轉變為突擊隊形。
印軍能做的,也就是死守陣地。
這場戰鬥打得異常殘酷,之前還信心滿滿的印軍官兵很快就覺,他們根本無法阻擋那些外形奇異的裝甲戰車。
與第四代主戰坦克相比,反裝甲作戰平臺最大的外形特點就是採用了無人炮塔。
雖然中國與美國在研製第四代主戰坦克的時候,都考慮過採用無人炮塔,但是在研製過程中都放棄了這個方案。主要原因就是,第四代主戰坦克依然採用了保守火炮,即便是電熱化學炮,也屬於保守火炮,因而炮塔不可能做得很小,如果把全部人員都防止在車體內,將導致車體內部空間過於擁堵,而炮塔空間卻得不到有效利用。此外,電熱化學炮的自動裝填系統非常複雜,可靠性不是很高,就算不設定裝填手,在必要的時候,也得由車長或者炮長來排除毛病。如此一來,就很有必要讓車長與炮長留在炮塔內,也就是採用第三代主戰坦克的保守佈局。
電磁炮取代了電熱化學炮之後,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
因為有了電磁炮,所以第五代主戰坦克的炮塔能夠做得足夠小,而且電磁炮不需要使用射藥,而且彈丸質量也比大口徑電熱化學炮輕得多,因而裝填系統愈加可靠,鼓掌率能夠控制在合理範疇之內。如此一來,就沒有必要把車長與炮長留在炮塔裡面,也就沒有必要採用有人炮塔了。
無人炮塔的最大特點就是外形尺寸小得多,意味著中彈率低得多。
根據第五次中東戰爭中,阿以雙方裝甲戰的統計結果,在被擊毀的坦克中,炮塔中彈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八,而且半數以上被完全摧毀的坦克,都是因為炮塔中彈之後,導致儲備在炮塔裡的彈藥殉爆。相反,在車體中彈的情況下,彈藥殉爆的機率低得多,大部分損傷都能修復。
由此可見,採用無人炮塔的好處非常突出。
當然,這不是讓印軍膽怯的主要原因。
因為沒有制空權,中國空軍的打擊又非常猛烈,所以印軍把很多主戰坦克埋在了反坦克陣地上,只顯露炮塔,充當固定反坦克火力點。結果印軍卻覺,他們這麼做根本沒有多少意義。
根據第十三集團軍的作戰記錄,一輛反裝甲作戰平臺在三千五百米外,用一枚穿甲彈打穿了印度坦克前面厚達五米的土牆,然後擊穿了M27A1的車體正面裝甲,穿甲彈在貫穿了整輛坦克,擊斃了駕駛員、穿過中央的戰鬥艙、摧毀了動機與變箱之後,從坦克後部底甲板處穿出,最後穿透了近三米的硬質地面才停下來。該反裝甲作戰平臺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