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是,這無法解決另外一個問題。
即便能夠擋住太空垃圾,也無法消除太空垃圾的動量。也就是說,在被太空垃圾撞擊之後,衛星的度會降低,執行軌道也會改變。如果撞擊產生的動能指向外太空,問題還不是很嚴重,只是提高了衛星的執行高度。如果指向地球,則會使衛星降低飛行高度,然後墜入大氣層燒燬。
根據理論計算,只要撞擊角度正確,一塊一公斤的太空垃圾就能讓一顆在三百公里近圓軌道上執行的強磁場衛星在一個月內墜入大氣層。在近地軌道上,被質量在一公斤以上的太空垃圾撞擊的頻率為每三天一次。顯然,如此快的損失度,遠遠過了中國、甚至是所有國家的承受能力。要知道,在這三十三天中,強磁場衛星最多能回收一百公斤太空垃圾,需要近十萬顆這樣的衛星,才能清除掉近地軌道上的所有金屬碎片,而其總造價相當於全世界所有國家全年產值的十倍!
當然,也有人提出,為強磁場衛星安裝變軌機動動機。
題是,變軌機動動機必須外接,至少得讓噴口外接。如果噴口僅佔衛星表面積的百分之五,而且透過保護手段把遭到撞擊的可能性降低百分之八十,也有百分之一的機率被太空垃圾擊中。因為破壞噴管只需要質量在十克以上的太空垃圾,所以衛星平均執行十天左右就有可能被太空垃圾擊中變軌動機。如果導致燃料爆炸,那麼一顆強磁場衛星產生的碎片需要十顆同樣的衛星進行清理。
結果就是,射的衛星越多,需要清理的太空垃圾就越多。
這還沒有包括那些非金屬碎片。
如果全部算上,全球數十億人要不吃不喝的勞作近二十年,才能完成這項工程。如果把全球十分之一的生產力用來清理太空垃圾,則需要兩百年才能完成,而且前提是人類的生產能力不會受自然災難影響而降低。
毫無疑問,這基本上沒有操作價值。
要知道,就算不聞不問,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也將在未來兩到三百年之內陸續墜入大氣層燒燬。
得簡單一些,人類掌握的宇航技術非常落後。
在二月十日的會議上,四方軍方代表都承認,以目前的宇航技術,人類很難清理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最有效、最正確的措施就是暫時停止一切清理行動,在宇航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之後,再進行研究。
這裡所說的“宇航技術”,主要就是動力技術。
當時,不管是固體火箭動機、還是液體火箭動機,都是化學能動力裝置,能源利用效率低得驚人。雖然幾個主要航天大國都在開新的航天手段,比如用電磁軌道炮把人造物體送入太空,但是主要的航天活動仍然需要依賴化學能。至於其他宇航推進工具,絕大部分都處於理論階段,或者說存在於科幻小說之中。
從人類的共同利益出,中美歐俄應該聯合起來。
可惜的是,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對人類的生存沒有直接影響,最多不過把人類邁向宇宙的腳步放慢幾百年,所以在是否聯合研製新的宇航推進手段的問題上,中美歐俄存在嚴重分歧。
歐盟與俄羅斯都主張聯合研製,因為這是加快研製進度的最有效的辦法。
美國與中國則堅決反對,認為暫時沒有這個必要,而且宇航能力是在核武器成為歷史之後,最主要的國家安全支柱。
造成這個原因的,主要就是四方在宇航技術上的差距。
不可否認,歐盟與俄羅斯都是宇航大國,但是其重點是開已有技術,即以製造化學能火箭為主。在更加前沿的領域,歐盟與俄羅斯的差距非常大,而中國與美國的領先優勢已經非常明顯了。
比如,美國最先提出利用電磁加進行宇航射。早在十二年前,美國的科學家就用電磁線圈炮將一根重二十克的金屬棒送入近地軌道,而美國原本計劃在二零四零年,用同樣的方式射一顆二百五十克重的微型衛星。
與美國相比,中國在宇航領域的研究更加前沿。
當然,也更加神秘。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在二零三零年之前,中國已經對“場能”技術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而且把“場能”作為未來宇航活動的主要推進手段。這裡說的“場能”,主要指的就是重力場。
在基礎理論上,重力場是能量場,蘊涵有非常龐大的能量。
宇宙科學家早就提出,宇宙中的可見物質僅佔宇宙總質量的百分之二,百分之九十八都是所謂的“暗物質”。可惜的是,科學家沒有對“暗物質”給出明確定義,即誰也不知道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