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各個大國都在忙於拯救人類文明,根本沒有精力干預他國內戰。
可以說,各個大國都在自掃門前雪。
為了維護周邊地區的穩定局面,中國從二零三五年底開始,陸續向同盟國家輸出包括糧食、藥物、日用化工品在內的生活必需物資,並且努力幫助這些國家恢復工業生產,滿足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
美國、歐盟與俄羅斯也在做著同樣的事,都以穩定周邊地區為主。
得直接一點,就是竭力避免戰亂對本國造成影響。
題是,這種援助行動絕對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甚至不可能持續五年以上。
原因很簡單,再富裕的國家,物資儲備也非常有限。要想根除戰亂,先就得提高基本物資產量。
要解決這個問題,先就得在能源上下功夫。
相對而言,中國的處境稍微好一些,因為中國率先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
二零三五年底,黎平寇簽署了元令,把可控核聚變規劃整體提前五年,即在二零四零年之前,讓可控聚變提供的電能佔到國家電力總需求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並且著手研製第二代聚變核電站。
以當時的技術,第一代聚變核電站肯定無法滿足人類文明的需求。
原因很簡單,第一代聚變核電站以氦3為燃料,而這種氦的同位素在地球上的儲量非常有限,只有到月球上開採,而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已經阻絕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通道,暫時無法實施月球資源開工程。只有以重氫與重氫,即氘與氚為燃料的第二代可控聚變核電站,才具有大規模應用的可能性。不管怎麼說,在地球上,氘與氚的含量都不少,足夠人類使用一千萬年。
該專案,也被安排在陸雯負責的機構下進行。
不同的是,第二代聚變核電站專案完全由民間資本資助,國家沒有劃撥資金,因此研製成果也完全歸民營企業。
相對而言,民營企業的積極性高得多。
即便不考慮眼前的需求,從長遠展角度來看,如果第二代可控聚變技術成熟,民營企業將一舉越國營企業,成為主要電力供應商,在至關重要的國家基礎領域獲得舉足輕重的言權。
當然,在第二代可控聚變技術成熟之前,第一代可控聚變仍然是效率最高的電力供應方式。
按照規劃,到二零三六年底,中國就將建成兩座五千五百萬千瓦級聚變。
因為已經進行全面動員,對電力供應進行了嚴厲管制,所有非關鍵企業都已停產,所以中國有足夠多的電能,能夠開展一些在平常無法進行的工程,比如在人造環境中種植栽培農作物。
當時,這個專案由軍方負責。
原因很簡單,糧食危機已經迫在眉睫。
按照最樂觀的估計,到二零三七年夏季,中國儲備的糧食將全部用光。如果按照人均年消耗八百公斤計算,中國的在二零三七年的糧食缺口大約在百分之十五左右,而實際差額肯定更大。要知道,中國不但要滿足本國需求,還要為了維持周邊地區穩定,向周邊國家輸出糧食。
促進糧食生產的作用不太明顯,因為中國欠缺勞動力。
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就必須擺脫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來從事農業生產。
如果不能在二零三七年增產一億五千萬噸糧食,中國的處境將非常悲慘。
如此重點啊的專案,自然得交給軍方負責。
當時,軍方採用了兩種手段:一是擴大農墾區的面積,在適合進行機械化農業耕作的地區進行集中管理,建立由軍隊直接控制的農墾部隊;二是在新技術上投資,爭取在二零三七年達到實用程度。
所謂的新技術,就是“農業工廠”。
得簡單一些,就是在工廠裡面,用人造陽光取代太陽光,並且透過增強光照亮、提高二氧化碳含量、使用效率更高的無土壤栽培技術等等,在不受自然環境影響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因為不再受地理條件限制,所以以土地面積計算的話,農業工廠的生產效率是傳統農業的十倍以上。更重要的是,農業工廠不受自然因素影響,實際產量更接近理論值,比傳統農業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以上。此外,在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上,所需人力更少,人力資源利用效率是傳統農業的數百倍。
當然,農業工廠的關鍵仍然是能源。
按照該專案提交的報告,如果兩座聚變核電站的電能全部用於農業工廠,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