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核技術檔案,等於美國擁有核武器,中國的國家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朝鮮或者巴基斯坦藏匿核武器,美國也不會善罷甘休。
四月二十四日,黎平寇就明確表示,如果以色列涉嫌藏匿核武器與技術檔案,中國將被迫採取必要行動。
在這個節骨眼上,黎平寇讓黃瀚林對埃及進行正式訪問,意圖再明顯不過了。
當然,在外界看來,特別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新聞媒體眼中,黎平寇拿以色列核問題做文章,就是要趁機進軍中東,擴大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問題是,中國在中東地區沒有多少根基,所以必須拉攏幾個地區強國。埃及主動打出“泛阿拉伯主義”大旗,自然成為中國選的合作物件。
中國與埃及的合作,對雙方都有好處。
中國能夠趁機成為中東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大國之一,而且能夠利用打擊以色列,削弱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打擊美國的威信,降低美國的影響力。如果以色列果真藏匿了核彈頭或者是核技術檔案,中國就能讓美國置身事外,讓美國沒有理由支援以色列,從而讓美國退出中東舞臺。
埃及則能趁此機會,加快阿拉伯聯盟的度,建立以埃及為核心的大阿拉伯國家。即便不能建立國家,也能夠組成以埃及為核心的阿拉伯聯盟,增強埃及在地區、以及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
當然,前提是以色列到底有沒有藏匿核武器與核技術資料。
雖然以色列一直在喊冤,西方國家也紛紛表示同情,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也許真相就沒有這麼複雜了。
以色列承諾銷燬核武器的前提是國家安全得到保障,而中美歐俄只是做出承諾,只有美國願意保護以色列。因為美國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而且其戰略收縮勢頭並沒減慢,所以以色列不可能把安全基礎完全建立在美國的承諾之上。更重要的是,以色列沒有與美國簽署同盟條約!
當然,就算簽署了同盟條約,也不見得有用。
別的不說,日本就是前車之鑑。
再看看以色列的歷史,也就不難明白以色列的選擇了。T!~!
..
第七十七章 微型超級大國
作為一個戰火中成立的國家,以色列基本政策都以安全為主。
雖然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成為中東地區的“微型級大國”,把敢於挑戰的阿拉伯國家打得體無完膚,始終保持著明顯的軍事優勢,但是以色列從未放鬆警惕,也從未遺忘慘痛教訓。
在二十世紀九零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之後,以色列的安全形勢並沒得到基本改善,反而有所惡化。
雖然在海灣戰爭中,以色列非常剋制,最終沒能讓薩達姆抓到把柄,而以美國為的多國部隊用一場極為漂亮的空地一體戰,拉開了現代戰爭的帷幕,隨著前蘇聯解體,美國的霸權地位得到鞏固,但是以色列感受到的不是更加穩固的安全,而是更加複雜的環境,以及時刻都有可能到來的危險。
原因很簡單,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中東局勢。
戰後,埃及、沙特、阿聯酋、阿曼、約旦等眾多阿拉伯國家投靠西方,獲得了來自美國等眾多國家的先進武器,阿拉伯世界的軍事實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大幅度增強,而以色列與敘利亞的矛盾卻沒有絲毫緩解。
根據四方聯合機構透露的訊息,以色列正是在此之後,決定擴大核武庫規模。
在以色列上交的一份絕密資料中提到,海灣戰爭之前,以色列只有二十枚核彈頭,而且全部是當量在兩萬噸左右的原子彈,而在一九九一年到二零零一年間,以色列製造了一百枚核彈頭,其中八十枚是氫彈。
在此期間,以色列的國防政策也出現了變化。
在另外一份資料中,以色列國防部曾經制訂了一套完善的戰略打擊計劃,即在阿拉伯國家主動起戰爭、戈蘭高地與西奈半島的戰略防線被突破之後,將用核武器摧毀開羅、大馬士革、巴格達、貝魯特、安曼、利雅得、多哈、阿布扎比、馬斯喀特、撒拉、的黎波里、喀土穆、阿爾及爾、拉巴特等所有阿拉伯國家的都,以及巴士拉、亞歷山大、班加西、麥加等人口在一百萬以上的大城市。
該計劃被命名為“末日行動”。
得直接一點,以色列將在國家受到致命威脅時,與阿拉伯國家同歸於盡。
由此可見,以色列的國家安全完全建立在核威脅之上。
到了二十一世紀初,隨著美國打響“反恐戰爭”,以色列的安全形勢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