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巴拉姆已經對右翼上存在的要挾感到擔心,而且斷定中敘軍隊會在約敘邊境線北面打一場大會戰,挫敗以軍進軍大馬士革的計劃,從而鞏固敘利亞的邊境防線。
更重要的是,當時巴拉姆準備延遲進攻,先攻佔安曼。
只是,在會戰起之前,巴拉姆改變了這個想法。這不是他的問題,而是當時負責攻打安曼的以軍指揮官,即以軍第二軍軍長內塔尼亞胡少將明確表示,由他指揮的五個旅肯定能在十九日攻佔安曼。
正是有了內塔尼亞胡的保證,巴拉姆才決定按照原計劃行動。
當然,巴拉姆對蘇韋達省屢次的軍事調動感到非常擔心,所以在進攻起之前,他在右翼安排了六個旅,並且在後方部署了八個旅的預備隊。除此之外,他還留下了四個旅的戰略預備隊。
按照巴拉姆的想法,如果決戰無法避免,就得在右翼擊潰中敘軍團。
必須承認,巴拉姆做了充分準備,可是他在這個時候嚴峻低估了隊的戰鬥力,也嚴峻低估了蔣博文在東面決戰的決心。要知道,當時蔣博文把第十三集團軍百分之五十的兵力都擺在戰場東面。
第四十九章場外因素
第四十九章場外因素T!~!
..
第五十章 大漠揚威
第五十章大漠揚威
會戰開始後,以軍先在德拉方向上動猛攻,並且在戈蘭高地與貝卡谷地方向上都動了進攻,以求牽制敘軍的戰略預備隊,讓敘軍在兩條不太重要的戰線上消耗掉預備隊,從而無法支援德拉。
現實上,當時敘軍的戰略預備隊就兩個師,而且是兩個剛成立的預備步兵師。
正是如此,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如果巴拉姆沒有分兵作戰,而是把主力集中在德拉,以軍很有可能取得決定性突破,比如在攻佔德拉之後,依然有足夠的兵力向北挺進,或者及時攻佔安曼。
明顯,這個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戈蘭高地方向上,以軍的兵力本來就不佔優勢,而且這是敘軍的主攻方向,哪怕只抽調一個旅,後果也難以設想。至於貝卡谷地方向上,就算有充裕部隊,也很難及時到達,而且當時在貝卡谷地方向上,以軍存在取得嚴峻突破的可能性,其戰略價值將比在德拉方向上取得突破愈加突出。
說白了,巴拉姆的戰略部署本來就是兩線突破。
按照他的設想,在德拉方向上取得突破之後,敘軍將把主力放在大馬士革南面,如果此時能在貝卡谷地方向上取得突破,就能實現對敘利亞的戰略大包圍,在下一次會戰中全殲敘軍主力。
當然,前提是先在德拉方向上取得突破。
根據戰後公佈的一些資料,巴拉姆在“德拉會戰”之前就制訂了類似的計劃,打算在德拉方向取得突破之後,快向貝卡谷地增派四到六個旅,而以軍將在此期間圍殲面向戈蘭高地的敘軍,把另外十多個旅解脫出來。等到以軍整備停當,能夠在以大馬士革為中心的戰略包圍圈上投入五十個旅。
毫無疑問,只需達到這個目的,別說攻佔大馬士革,讓敘利亞**都不是問題。
只是,雄偉的戰略計劃,必須以實力為基礎。
會戰初期,以軍在德拉方向上的突擊打得很順利,戰線穩步推進,但是沒能大規模殲滅敘軍主力部隊。
根據以軍的戰報,當時好幾次突破都被突然出現的隊擊潰,而敘軍在隊的掩護下,正一步一步的退往德拉。
也就是說,以軍沒能形成突破,而是在平行推進戰線。
毫無疑問,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在推進的時候,以軍的側翼將毫無遮擋的暴露在隊面前。
當時,巴拉姆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右翼部署了六個旅的反擊部隊。
到了十九日夜間,蔣博文起反擊,在左翼、也就是以軍右翼方向上一口氣投入了十支突擊叢集。
從某種意義上講,蔣博文有點操之過急了。
要知道,這個時候,正面推進的以軍離德拉還有二十公里,敘軍的正面防線依然十分牢固。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如果蔣博文在二十日上午、也就是以軍推進到德拉城外的時候動反擊,就很有可能一舉突破以軍的右翼防線,然後包抄以軍大後方,一舉包圍三十二個以軍旅。根據這個判斷,這些人認為,蔣博文依然欠缺實戰經驗,如果換成戚凱威,肯定不會過早起反擊。
現實上,即便換成戚凱威,也會在十九日夜間動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