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防空掩護。
由此可見,除非運氣好得不得了,不然殲滅第四艦隊的希望並不大。
不可否認,牧浩洋在海洋戰場上的運氣不斷非常好,可是他絕對不會指望由好運取得關鍵性勝利。
現實上,這個時候,麻煩不在中國海軍這一邊。
十九日清晨,五角大樓收到了情報,美國部署在澳大利亞西北地區、以及迪戈加西亞的無線電監聽站都截獲了中國艦船出的電報,初步判斷是一艘快戰鬥支援艦,而且報位置在蘇門答臘島西南。因為之前已經斷定中國艦隊在夜間的戰鬥中有所消耗,所以美軍情報機構做出了準確判斷。中國艦隊肯定在蘇門答臘島西南,而且有可能在此進行補給,只是無法肯定快戰鬥支援艦為何要出電報。
要知道,這裡離澳大利亞並不遠,就算在戰術戰鬥機的打擊範疇之外,也在轟炸機的打擊半徑之內。
當然,美軍沒有盲目起攻擊,而是先出動了幾架偵察機。
按照美軍的判斷,中國艦隊已經完成了補給作業,與快戰鬥支援艦分手,因而快戰鬥支援艦才出了電報。如果中國艦隊仍然在該海域的話,牧浩洋肯定不會讓快戰鬥支援艦打破無線電靜默。
隨後,偵察演講證明了這一判斷,中國艦隊已經離開了。
問題是,中國艦隊去哪了?
下午,在聯絡上第四艦隊之後,美軍把已經到達澳大利亞的兩百多架艦載戰鬥機派了出去。
這些戰鬥機中,三分之二來自第七艦隊的第71作戰艦隊,三分之一為之前部署在澳大利亞的艦載戰鬥機。按照美國海軍的保守,一般會在主力艦隊的駐地部署一批額外的艦載戰鬥機。
也直到這個時候,牧浩洋才知道第四艦隊就在南面兩千多公里之外。
只是,此時特遣艦隊已經進入了安達曼海。
除此之外,第四艦隊在打破無線電靜默之後,沒有繼續向東航行,而是向南轉向,因為第三艦隊也在向南航行。
此時,美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處置第三艦隊?
較為合理的辦法,就是從國內抽調艦載戰鬥機去補充第三艦隊,終究已經從西太平洋戰場還是抽調了三支艦載航空兵聯隊,繼續從西太平洋上抽調作戰理想的話,美軍艦隊就得離開菲律賓海。
問題是,從本土抽調戰鬥機,最快也要到二十一日才能補充給第三艦隊。
接下來的兩天內,美軍在印度洋上的戰鬥力等於零。
到了傍晚,戰局出現了嚴峻變化。
先是部署在新加坡的登陸艦隊出港了,而且搭載著第三陸戰師,而前去接替第三陸戰師留駐新加坡的是一支陸戰隊預備部隊。緊接著,中國空軍對關島進行了高強度轟炸。到了晚上八點左右,美軍收到確切情報,中國艦隊已經進入浩洋港,而且很有可能在短暫停留之後出港。
現實上,事情生的先後順序並非如此。
先是特遣艦隊在傍晚六點左右進入浩洋港,隨後牧浩洋透過港口司令部,讓龐躍龍的登陸艦隊立即出,並且調派南海區艦隊為登陸艦隊護航,還安排駐守浩洋港的幾艘戰艦前往馬六甲海峽西端驅逐。然後,牧浩洋才給母祁鐵下達命令,讓他安排一次針對關島的大規模轟炸行動。
這個安排,只是為了給美軍形成錯覺。
至於目的,明顯是希望美軍增強在西太平洋上的軍事存在,而不是再次從西太平洋抽調作戰力量。
當然,中國空軍轟炸關島,確實給美軍制造了一些麻煩。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當時美軍高層存在明顯分歧。喬丹認為中國艦隊將在當天晚上離開浩洋港,以最快的度返回西太平洋,估計在二十二日夜間、或者二十三日凌晨進入菲律賓海,而中國部署在沖繩島上的陸戰隊也將在此進行動員,等到艦隊奪取制海權之後攻打關島。空軍參謀長阿諾德上將與陸戰隊司令裡梅爾上將則認為,中國海軍是在虛張聲勢,隊的要目的是攻打迪戈加西亞,轟炸關島只是為了在西太平洋上向美軍施壓,使美軍不敢向印度洋增兵。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阿諾德與裡梅爾的判斷明顯更接近現實。
當然,在戰局不明、情報有限的情況下,也不能說喬丹的判斷就錯了。
到了夜間十點左右,美軍獲得了一份至關重要的情報,即部署在沖繩島上的中國陸戰隊已經開赴港口,兵力在兩個陸戰師以上,其中一個是長期駐守沖繩的第二陸戰師。僅僅一個小時之後,美軍又獲得了一份關鍵情報,停留在舟山群島的登陸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