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攔截。
當然,在火力配置上,海軍也做了調整。
“黑龍江”級大型綜合戰艦上,總共有八套末段攔截系統套部署在艦與艦尾,另外四套部署在兩舷,因而在任何方向上,都能讓四套攔截系統同時作戰。也正是根據這一基本設想理念,牧浩洋才認為應該為每艘“泰山”級配備三艘大型綜合戰艦,以確保應對任何方向上來襲的反艦導彈。
當然,如果反艦導彈來自某一方向,而且正好有兩艘大型防空戰艦在該方向上,攔截能力至少能提高百分之兩百。
這場戰鬥,證明了新式防空理論的正確性。
在最後五秒鐘的攔截戰鬥中艘防空戰艦上的十六套末段攔截系統總共開火一千一百餘次,擊落了六百六十八枚重型反艦導彈。雖然總體命中率只有百分之六十,但是平均每次開火的命中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當時,主要是四都戰艦的防禦區域相互重合,導致接近四成的反艦導彈遭到了雙重攔截。
這個作戰結果,連牧浩洋都感到極為驚訝。
雖然有大約六十枚反艦導彈從高空突防,其中近四十枚突破了由大型綜合戰艦組成的攔截網,但是在進入俯衝攻擊階段的時候,都被航母上的末段攔截系統擊中,沒有一枚對航母形成了要挾。
整個戰鬥中,只有一枚反艦導彈落在了離“泰山”號不到五百米的海面上。
能夠說,這就是一場由計算機控制級防衛機器、與同樣由計算機控制的級進攻利器之間的決鬥。
在快入閃電般的戰鬥中,人為因素幾乎能夠忽略不計。
戰鬥結束的時候,美軍耗費總價值高達上千億美元的一千多枚反艦導彈,只消耗了特遣艦隊數百枚空對空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