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與效能相當的“梅卡瓦7”。
這些主戰坦克,足夠武裝二十個裝甲旅。
按照國土面積與戰線長度計算,以色列最多需要十個裝甲旅。
當然,前提是以色列打的是一場戰略防禦性質的戰爭。
毫無疑問,這個前提並不成立。
到十一月六日,以軍已經攻佔了大半個西奈半島,只有南部地區還有少量埃及軍隊。只是在前幾日的戰鬥中,以軍沒能殲滅埃軍有生力量。經歷了第五次中東戰爭,埃及軍隊早就知道西奈半島易攻難守,所以一直把主力放在運河西岸。在以軍發起進攻之後,埃軍一路且戰且退,大部分部隊都退到了運河西岸。在攻打蘇伊士運河的時候,以軍再次遇到了難以克服的麻煩。
結果就是,以軍在埃及方向上的進攻被迫終止。
問題是,戰爭並沒因此結束。
埃及正在積蓄力量,中國很快就會參戰。如果以軍敗北,最終肯定不會像第五次中東戰爭那樣,在以色列國境線附近結束戰爭。不管是中國,還是埃及與敘利亞,最終目的都是攻佔以色列全境。
以色列並不懼怕埃及與敘利亞,怕的是中國。
對以色列國防軍來說,在伊拉克與伊朗先後表態之後,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雖然以色列國防軍沒有想過單獨戰勝中隊,美國的援助至關重要,但是美國的援助又不可能及時到來。原因很簡單,在美以軍事協作中,以色列的主要任務就是牽制住部分中隊,為美軍在西太平洋上開啟局面提供幫助。也就是說,美軍更希望以軍能夠在中東戰場上有所作為。
對以軍來說,唯一的選擇就是轉移重點。
埃及方向的進攻一時半會難以取得重大突破,只能由攻轉守,在蘇伊士運河東岸建立戰略性防線。
當然,重點不在埃及。
雖然到十一月八日,埃及軍隊依然控制著半島南端的圖爾與沙姆沙伊赫等地,但是在以軍的奇襲下,埃及軍隊已經丟掉了在第五次中東戰爭期間給以軍制造了巨煩的第五站與舍爾等地。
也就是說,以色列國防軍已經掃除了運河東岸的埃軍據點,拉平了防線。
如此一來,以色列國防軍在運河東岸建立戰略防線的難度大大降低,而且不再需要在西奈地區留駐太多的作戰部隊。
接下來,以軍要做的,就是從戈蘭高地出發,攻打敘利亞。
相對而言,敘利亞的戰略重要性超過了埃及。
原因很簡單,美軍已經奪得了印度洋的制海權,中國無法透過海運向埃及派兵,只能透過鐵路向敘利亞派兵。
也就是說,如果中國出兵,將首戰敘利亞。
以色列國防軍要做的,就是在中隊到達之前橫掃敘利亞。
事實上,這也正是以色列國防軍戰爭方案的核心部分。按照以色列國防軍估計,應該在十月底拿下西奈半島,在十一月初出兵敘利亞,爭取在十一月十日之前攻佔大馬士革,然後沿敘境內的鐵路線與公路線,攻佔其他主要城市。可惜的是,這份“完美計劃”並沒變成現實,反而在埃及軍隊的頑強抵抗下,一點一點的化為泡影。隨著第十三集團軍在八日抵達敘利亞,該計劃徹底失去了意義。
這個時候,擺在以色列面前的現實非常殘酷。
中隊火速到達,不但大幅度提振了敘利亞國防軍計程車氣,還很有可能對其他阿拉伯國家、特別是約旦產生影響。
要知道,自第五次中東戰爭之後,阿拉伯國家幾乎把中國奉為神明。
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之後,阿拉伯國家更是把中隊當成不敗的神話。在那場僅僅持續了數個月的戰爭中,中國陸軍僅用四個集團軍與四個陸戰師、不到三十萬兵力就橫掃了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南亞頭號軍事強國,造成印度國防軍近兩百萬官兵傷亡,自身只有不到三千人陣亡。
這樣的戰績,放眼整個戰爭史也極為罕見。
如此一來,只要中國肯出兵,其他阿拉伯國家就很有可能倒向中國。
這下,以色列除了要攻打敘利亞,還要提防東邊的約旦,甚至得盯著蘇伊士運河對岸的埃及軍隊。
要知道,如果埃及軍隊士氣起來了,很有可能再次創造奇蹟。
跟阿拉伯國家打了一百多年,以色列太瞭解對手了。阿拉伯軍隊有很多問題,但是誰也不能忽視,只要這支軍隊有足夠高昂計程車氣,往往能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事實上,早在以色列存在之前,阿拉伯軍隊就有過類似的輝煌歷史。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