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戰區司令部與西太平洋戰區司令部。
必須承認,在對日戰爭爆前,騰耀輝的改革並不徹底。
為了降低軍隊的抵抗情緒,騰耀輝保留了大部分在職將領,結果就是,五個戰區司令部都人滿為患。
直到對日戰爭爆後,騰耀輝才開始大刀闊斧的裁減人員,特別是高階將領。
對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陸軍的在職將領總人數已經由七千多人減少到了四千多人,而且平均年齡由五十三歲降低到了四十一歲。
當時,騰耀輝做的最引人矚目的一件事情,就是裁減掉所有非指揮性質的將領。
說得直接一點,主要就是針對文工部隊。
在騰耀輝之前,中國陸軍中,僅文工部隊就有兩百多名將軍,而這些人不但不會領軍作戰,甚至算不上真正的軍人,而他們最大的能耐就是唱歌跳舞,搞些娛樂活動。如果這樣的人都能當上將軍,那麼中**隊也就沒有什麼希望了。對於穩定軍心來說,也必須禁止非指揮人員晉升為將領。
在退役前,騰耀輝還推動了“國防法補充案”,對將領性質做了明確規定。
直到二零四一年前後,騰耀輝才基本上完成了由黃峙博規劃的軍事改革,建立起了以戰區為主的指揮體系。
當然,與軍區制相比,戰區制有一個極為明顯的特點,即五大戰區司令部都沒有常備作戰部隊,所有作戰部隊,不管是陸軍、空軍、海軍、還是陸戰隊的作戰部隊,都直接隸屬於總參謀部,只是在有作戰需要的時候,由總參謀部分派給戰區,並且接受戰區司令部下達的作戰命令。
可以說,這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靈活性。
同時,這也提高了對軍人素質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