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能力。
即便不考慮裝備因素,中國陸軍在二零四四年的戰鬥力都比第二次朝鮮戰爭時提高了兩倍不止。
主要就體現在官兵素質上。
到二零四四年,中國陸軍中,軍官所佔比例達到了百分之十七,高於美國陸軍的百分之十四與歐盟陸軍的百分之十二,士官與軍士所佔比例更是高達百分之六十八,同樣高於美國陸軍與歐盟陸軍。
也就是說,在中國陸軍中,士兵只佔了百分之十五。
這就意味著,在中**隊中,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技術水準計程車官,或者是具有一定戰術水準的軍士。
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的精銳之師。
英國的“簡氏防務週刊”在二零四零年底對全球十二個主要國家與地區的軍事實力做了一次全面評估,中美陸軍在總兵力相當、裝備技術水平相當、官兵文化程度相當、官兵平均年齡相當的情況下,中國陸軍的綜合作戰能力是美國陸軍的一點五倍,其中就明確提到了中國陸軍的軍人素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得到保留的八個集團軍,即第三十八集團軍、第三十九集團軍、第五十四集團軍、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第六十五集團軍、第二十七集團軍、第四十二集團軍與第十三集團軍除了在人員編制規模上有較為明顯的差別之外,在其他方面,比如官兵的文化水平、平均年齡等方面,都沒有區別,因此在扣除了人員規模因素之後,八個集團軍的綜合作戰能力相差無幾。
可以說,這也是黃峙博搞軍事改革所追求的目的。
作為陸軍將領,黃峙博不可能背棄陸軍,而他理想中的陸軍,就是一支素質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