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如果美國參戰,必然引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南亞肯定是主戰場,為了避免遭受戰火荼毒,南亞國家必須愈加小心謹慎,在戰局明朗之前,保持相對**的對外政策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當然,也不能說,這些南亞國家並不支援中國。
斯里蘭卡與孟加拉國依然許諾向中國開放軍事基地,允許中國利用其軍事基地,打擊印度境內的目標,尼泊爾也已向中國開放領空,而且很有可能在中國陸軍的地面部隊參戰後開放領土。
對中國來說,這種支援已經足夠了。
再說了這幾個南亞國家的國力與軍力都非常有限,孟加拉國只有一支人數不到五十萬的陸軍、裝備極為落後,斯里蘭卡連一支像樣的軍隊都沒有,尼泊爾的情況愈加蹩腳,中國也不指望它們能提供多大協助。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美國的行為對交戰雙方,特別是雙方艦隊的影響最大。
十二日夜間,辛巴也收到了印度海軍司令部來的訊息,得知美國總統正在積極推動援助法案,大批美軍裝備即將運往迪戈加西亞,然後由快運輸船送往印度,因而在接下來的一週之內,艦隊的主要職責就是盯住特遣艦隊,阻止特遣艦隊進入西印度洋,確保從迪戈加西亞到印度本土的航線暢通無阻。至於在印度洋上活動的中國潛艇,美國肯定會安排護航戰艦,即便美國不安排,印度海軍也能動用反潛巡查機掃清航道上的障礙,不需要艦隊提供額外協助。
說得間接一些,印度艦隊的主要使命,就是在此之前不要與特遣艦隊決戰。
對此,辛巴心領神會。
在雙方實力勢均力敵,都有能力給予對手致命打擊的情況下,只需印度艦隊還在印度洋上活動,特遣艦隊就不會前往西印度洋,更不會貿然攻擊運輸船隊,因而存在的印度艦隊就具有最大的戰略價值。
如果與特遣艦隊決戰,除非擊敗特遣艦隊,不然印度都將丟失制海權。
結果顯而易見,在安全沒有任何保障的情況下,美國肯定不會讓船隊前往印度,也就無法為印度提供援助。
道理很簡單,可實際操作起來肯定有很大的難度。
先,特遣艦隊不會不斷呆在東印度洋上,特別是在美國已經有所表示之後,會想方設法的前往西印度洋,封鎖迪戈加西亞,阻止美國船隊前往印度,而且這也是逼迫印度艦隊前來決戰的最佳辦法。
其次,美國國會能在什麼時候透過援助法案還是個未知數,因而誰也不知道要在什麼時候與特遣艦隊決戰。如果不斷拖下去的話,印度艦隊的處境將變得非常不利,因為特遣艦隊將獲得足夠的時間來搜尋整個印度洋。
最後,印度艦隊根本無出可去,既不能進入孟加拉灣、又不能前往阿拉伯海,與特遣艦隊**就只能向南航行,進入印度洋腹地。如果在遠離印度本土的地方遭遇特遣艦隊,後果愈加難以設想。
綜合考慮這些情況之後,辛巴決定率領艦隊前往馬爾地夫群島。
不管怎麼說,馬爾地夫依然是中立國家,沒有向中國提供軍事裝置,也沒有明確表示支援哪一方。更重要的是,馬爾地夫是一個“不設防”的國家,只有一支用於維持國內秩序的準軍事力量,沒有正規軍隊,更沒有空軍與海軍,因而很難及時覺印度艦隊,也就不會暴露行跡。
此外,馬爾地夫離印度本土足夠近,即便是其最南端的島嶼,到印度本土的最近距離也在一千五百公里之內,因而印度空軍的戰鬥機能夠提供全程掩護,而且印度海軍的反潛巡查機能夠擔負起大部分偵察任務。
最重要的是,特遣艦隊前往迪戈加西亞的話,就得從馬爾地夫群島附近經過。
也就是說,印度艦隊能夠在這裡守株待兔,等著特遣艦隊送上門來,然後出其不意的動攻擊。
想好之後,辛巴就讓艦隊轉向前往馬爾地夫。
因為大部分戰艦都是常規動力,所以印度艦隊的航行度並不快,只有二十二節。
以這個度航行,到達馬爾地夫群島後,才需要進行燃油補給。如果加快航,那麼在此之前就得進行補給。
這個時候,特遣艦隊正在全向西航行,航高達三十三節。
也就是說,每過一個小時,兩支艦隊之間的距離就將縮短十多海里,而在此之前的直線距離是二千三百多公里。如果雙方都不改變航向,也不調整航,十多個小時後,也就是十三日上午就能縮短到兩千公里以內。只需特遣艦隊派出的偵察機飛對了方向,十三日下午戰鬥就將打響。
當時,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