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部分(3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這些都表明,美國衰退已經不是預測,而是事實。

在這個大背景下,如果美國不力求改變,而且是決定性的改變,被中國“和平越”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要想謀求決定性的改變,唯一的辦就是戰爭。

問題是,對美國來說,在經濟規模已經不如中國的情況下,貿然與中國開戰,結果肯定不會好到哪裡去。

顯然,美國必須想方設的削弱中國。

如此一來,印度就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正如牧浩洋的判斷,美國當局試圖透過戰略越式展,搶在中國之前完成軍事技術革命,把軍事實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上,在中國沒有完成新一輪軍事變革之前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以此搶得先機。

暫且不說這套戰略是否行得通,至少在實施階段,印度顯得至關重要。

說得簡單一點,印度起到的戰略牽制作用,能為美國提供數年時間,而美國需要的就是這幾年時間。以二零四零年左右的國際局勢來看,如果中國盯著美國,即透過進行新一輪軍事變革,就得采取相對溫和的對印戰略,避免中印矛盾激化。原因很簡單,在進行軍事變革的時候,中國的軍事力量肯定會有所降低,或者說軍隊的作戰效率將受到影響,因此中國不大可能在這個時候對印度動戰爭。如此一來,只要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幫助印度武裝起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就算中國及時完成了軍事變革,美國也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初期迫使中國兩線作戰、甚至是三線作戰,從而掌握戰略主動權,一直壓著中國打,迫使中國在戰敗之前向美國妥協,或者在幾年之後戰敗。相反,如果中國在此之前對印宣戰,打算先消除後顧之憂,美國就能獲得足夠的戰略展時間,並且利用印度削弱中國,同樣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初期掌握主動權。

由此可見,不管中國是否對印度動戰爭,美國都能獲益。

只是,實際情況與美國當局預料的有所不同。

從二零四零年開始,中國加快了軍事變革的度,特別是牧浩洋出任總參謀長後,中國的軍力展度遠遠過了美國的估計。別的不說,在二零四零年之後,中國的軍費開支與美國旗鼓相當,但是中國的物價比美國的低得多,購買力相對較強,人員津貼開支也比美國低得多,因此可以在裝備採購與研上投入更多的經費,等於中隊能以更快的度進行裝備換代。

結果很明顯:美國的戰略優勢正在一點一點的喪失。

到了二零四四年,中國的軍事變革度繼續加快,軍事開支再度過美國,而且大部分用在了裝備採購上。

這個時候,美國當局已經意識到,中國很有可能向印度開戰。

更確切一點,中國很有可能在印度完成國防現代化建設之前動戰爭,以最小的代價解決後顧之憂。

對美國來說,這絕對是個變數。

選擇只有兩個:一是直接支援印度,向中國宣戰;二是間接支援印度,讓中國在這裡付出足夠大的代價。

根據後來披露的一些訊息,在二零四四年初,美國國防部做了評估,認為如果戰爭在二零四五年爆,美國直接參戰將很難獲得足以戰勝中國的戰略優勢,反而會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敗下陣來。

原因很簡單:美國也沒有為世界大戰做好準備。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在二零四五年爆,美國沒有任何優勢,即便能在戰爭初期掌握部分主動權,也很難獲得決定性勝利,而中國能夠憑藉更加雄厚的經濟、工業等基礎實力,在兩到三年後扭轉戰局,而美國則很難在此期間內達到中國的高度,也就必然會輸掉戰爭。

按照美國國防部的評估,只有在二零五零年之後,美國才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問題是,中國會把對印戰爭拖到二零五零年之後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既然中國已經加快了軍事建設步伐,就不會拖延時間,而會盡可能的把對印戰爭提前。

如此一來,美國只剩下了一個選擇,即間接支援印度,把印度變成中國的滑鐵盧。

當然,這麼說不太確切。準確的講,應該是讓中國在印度付出足夠大的代價,使中國的綜合實力下降,擴大美國的戰略優勢。

按照五角大樓的評估,如果對印戰爭持續一年以上,中國的經濟就會受到明顯影響,在接下來的五到十年之內,必須集中力量解決戰爭遺留問題,並且花費大量社會資源來解決因戰爭導致的內部矛盾,從而在軍備競賽上輸給美國。果真如此的話,到二零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