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部分(2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被認為是在進行日常訓練。

戰鬥打響的時候,中國艦隊的準備嚴重不足。

當時,兩支艦隊剛剛收到警報,但是正在回收夜間訓練的戰鬥機,所以四支航母戰鬥群都沒有立即增派防空戰鬥機,而是決定在七點過後,等到所有戰鬥機返航後,再增強防空力量。

更重要的是,在回收戰鬥機的時候艘航母分得比較開。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支航母戰鬥群裡的護航戰艦很難相互掩護。

當時,位於艦隊最前方的“秦嶺”號與位於最後方的“黃河”號有八十公里,而且每艘航母的間隔距離都在十五公里以上。按照航空作業標準,航母回收戰鬥機的時候,間隔距離必須在十公里以上。

如此一來,在“秦嶺”號受到攻擊的時候,“黃河”號航母戰鬥群裡的防空戰艦就很難揮作用。相反,如果“黃河”號先受到攻擊,“秦嶺”號航母戰鬥群裡的防空戰艦也只能乾瞪眼。

因為中國艦隊在向東南方向航行,所以最先受到攻擊的是“黃河”號。

第一批到達的印度戰鬥機多達一百八十架,其中三十架是護航戰鬥機,而“黃河”號上空只有兩架防空戰鬥機。

更要命的是,唯一升空的艦載預警機在“太行山”號附近,離“黃河”號有六十公里。

結果就是,艦載預警機沒能及時現逼近的印度戰鬥機,直到近千枚反艦導彈逼近,才出防空警報。

這輪攻擊相當致命,掩護“黃河”號的兩艘巡洋艦與兩艘驅逐艦使出全身力氣,也只擊落了兩百多枚反艦導彈。這也與護航戰艦的狀態有關,因為在預警機出警報時,艦隊正在換崗,新上崗的官兵還沒有調整好狀態。更重要的是,留給護航戰艦的時間只有兩分鐘,根本無進行有效的反導攔截。

當時,遭到攻擊的不僅僅是“黃河”號,還有前方的“長江”號航母戰鬥群。

三分鐘之內,包括“黃河”號與“長江”號在內,總共有十二艘戰艦被導彈擊中,其中八艘防空戰艦全部癱瘓,兩艘航母也遭受重創。

只是,這僅僅是個開始。

大概在六點三十七分,印度空軍的第二批攻擊機群到達,二百二十架戰鬥機在距離中國艦隊三百五十公里處投下了一千多枚反艦導彈。因為中國艦隊上空沒有足夠的戰鬥機,所以印度空軍的護航戰鬥機還前出到中國艦隊附近,攻擊了正在緊急規避的預警機,並且為反艦導彈提供中繼制導。

這次,遭受攻擊的是“秦嶺”號與“太行山”號航母戰鬥群。

雖然當時兩支航母戰鬥群已經進入作戰狀態,但是短短几分鐘內,分散的護航戰艦根本無回到航母身邊,也就無為航母提供直接掩護。在外圍反導作戰中,兩支航母戰鬥群裡的十二艘防空戰艦擊落了近八百枚反艦導彈,可是最終仍然有五百多枚反艦導彈突破外圍防線,集中攻擊了包括航母在內的大型戰艦。

相對而言,這輪攻擊效果差得多。

主要是東印度洋艦隊的護航戰艦更多,末段反導能力更強,而進入最後攻擊階段的反艦導彈卻比第一輪攻擊少得多。

比如在戰鬥中,“秦嶺”號上的末段攔截系統擊落了近百枚反艦導彈,最終只被三枚反艦導彈擊中,命中點都在水線以上,而且集中在右舷,航母的受損情況不是很嚴重,左舷的升降機與彈射器仍然能夠使用,也就能夠安排戰鬥機升空。“太行山”號只被一枚反艦導彈擊中,只是這枚導彈直接打在了艦島上,導致包括艦長在內的一百多名官兵陣亡,使航母的指揮系統癱瘓了很長一段時間。

六點五十分,第三批印度戰鬥機到達。

這次,印度戰鬥機使用的不是反艦導彈,而是精確制導炸彈。準確的說,是專門用來攻擊大型戰艦的制導炸彈。

早在中日戰爭期間,中國海軍就證明,在某些情況下,炸彈比反艦導彈更有效。

此後,美國也研製了幾種不同級別的反艦彈藥,而且都採用了火箭助推方式,以提高炸彈的突防效率。

只要奪得了制空權,讓戰鬥機在近距離投彈,攻擊效果肯定比反艦導彈好得多。

可以說,這才是最為致命的一輪攻擊。

因為“秦嶺”號與“太行山”號在第二輪攻擊中沒有遭到嚴重損傷,所以印度戰鬥機集中攻擊了這兩艘航母。

當然,這也與“秦嶺”號與“太行山”號的塊頭有關。

與兩艘“長江”級航母比起來,“秦嶺”號與“太行山”號大得多,因此也更具有打擊價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