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就算印度能在海洋戰場上取勝,也不可能在地面戰場上取勝,中國陸軍能以破竹之勢打垮印度陸軍,攻佔新德里,控制恆河平原,佔領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對印度造成致命傷害。
印度外長訪問華盛頓的時候,美國當局直接提出了這份戰爭計劃。
這次,印度沒有選擇餘地了。
所有情報都表明,中國將在年內向印度開戰,而且很有可能在下半年,因此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中國將在上半年完成最後階段的戰爭準備工作,也就有足夠的把握在較短的時間內擊敗印度。
不管印度怎麼選擇,戰爭都會爆。
既然戰爭無避免,印度的唯一選擇就是儘可能的奪取主動權。T!~!
..
第六十七章 突然打擊
二零四五年二月九日清晨,新德里時間六點三十分左右,印度空軍在未做動員的情況下突然襲擊了正在馬爾地夫群島西北海域進行聯合訓練的中國印度洋艦隊,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爆。
印度空軍為這次襲擊做了精心準備,來得也非常突然。
根據戰後從印度政府獲得的一些資料,策劃這次襲擊的是美事顧問團,而且美國提供了關鍵情報。
甚至可以說,這是一次由美國主導、只是使用的是印度空軍的打擊行動。
早在二月初,即中國海軍的東印度洋艦隊開赴阿拉伯海,與西印度洋艦隊進行聯合訓練的時候,美國就向迪戈加西亞增派了十多架電子偵察機,蒐集中國艦隊的情報,監視中國艦隊的一舉一動。
當時,美軍還向印度洋秘密派遣了十多艘攻擊核潛艇。
主要就是,中國艦隊使用的定向通訊裝置具有很高的保密性,也很難被現,所以電子偵察機只能監視艦隊的遠端通訊訊號。為了獲取艦隊的詳細情報,就得出動能夠隱蔽接近艦隊的攻擊核潛艇。
在美軍的幫助下,印度空軍掌握了一條至關重要的情報。
在每天清晨六點到七點之間,中國艦隊裡在夜間升空的戰鬥機將陸續返航,艦隊官兵也將在這個時候換班。
也就是說,在這一個小時內,中國艦隊的防空部署最為脆弱。
按照美軍提供的情報,在此期間升空巡邏的戰鬥機不會過十架,而且航母正在回收返航的戰鬥機,很難增派防空戰鬥機。更重要的是,各艘戰艦上都在換班,因此警戒水平也會降低。
如果在此期間起突然襲擊,中國艦隊肯定會遭受重創。
決定在二月九日動突襲,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二月八日,東印度洋艦隊與浩洋港進行了通訊聯絡,電報被美軍的電子偵察機截獲,透過與之前截獲的電報進行對比,美軍判斷中國艦隊將在兩到三天內進行補給作業,而在兩天前,美軍攻擊核潛艇現了從斯里蘭卡南面經過的戰鬥支援艦,由此判斷出中國艦隊將向東南方向運動,在馬爾地夫群島北面某處海域與戰鬥支援艦會合。
也就是說,透過這份情報,能夠大致判斷出中國艦隊的航線。
正是如此,在二月九日凌晨,印度當局做出了襲擊中國艦隊的決定,隨後印度情報機構透過一條早已被中國情報機構監視的線路,向美國出了那份情報,即中國正在努力拉攏國等歐洲國家,準備向印度開戰。
當時,印度此舉主要是想把美國拖下水。
說得確切一點,在印度情報機構看來,中國情報機構截獲這份情報後,先會考慮美國的立場,而美國當局不可能立即做出決斷,所以會推斷印度正在積極準備戰爭,而且美國很有可能會捲入進來。如此一來,中國在進行軍事部署的時候,就得提防太平洋對岸的強大敵人,不會全力應付印度洋方向上的挑戰,從而放鬆對印度的警惕。即便中國當局從中讀出了戰爭訊號,也不會想到,印度將在幾個小時之後動戰爭,因此對印度空軍的突擊行動不會產生多大影響。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牧浩洋做出判斷的時候,印度空軍的戰鬥機已經升空,戰爭已經不可避免,而中國艦隊並沒有因為提前接到警報而避免遭到突然打擊。
可以說,印度在這個時候的一個部署顯得非常關鍵,即沒有在突擊中國艦隊之前進行戰爭動員。
在這輪突擊中,印度空軍總共出動了三批機群,總計近五百架戰鬥機。
因為中印關係早就走到了戰爭邊緣,而且印度接受了大量美製戰鬥機,正在加強訓練工作,所以這些戰鬥機從二十多處空軍基地起飛的時候,並沒有驚動中國情報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