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隨著海軍與空軍展壯大,陸軍失去了“老大哥”地位,幾乎每年提交的軍費預算都會被砍掉三分之一以上,導致大部分裝備專案不是下馬,就是沒能實現大規模量產。比如到中日戰爭爆時,被陸軍寄予厚望的24式主戰坦克僅裝備了三個主力集團軍,總量還不到一千二百臺,反而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陸軍受到冷落,與中國的周邊形勢與戰略安全有直接關係。
在中日戰爭爆前,中國的戰略威脅主要日本,而對付日本需要的不是陸軍,而是海軍與空軍。除了日本,不管是南亞的印度、還是北方的俄羅斯,都沒有對中國的戰略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拿俄羅斯來說,在對日戰爭爆前,軍隊總規模已經降低到了八十萬,陸軍總兵力不到四十萬,主要裝備停留在二零年代水準,而且僅有少數主力部隊換裝,大部分部隊使用的仍然是二十一世紀初、甚至是二十世紀九零年代水準的主戰裝備,戰鬥力根本不值一提。至於印度,更加羸弱不堪,雖然軍隊規模非常龐大,總兵力還過了中國,但是沒有幾樣拿得出手的先進裝備。以印度的軍事實力,別說威脅中國,能否在大規模戰爭中擊敗巴基斯坦都是問題。
較為安全的周邊環境,使得中國沒有理由增強陸軍實力。
在擴張性國防政策下,中國也應該更加重視海軍與空軍,即便要打對外戰爭,陸戰隊也能勝任。
結果就是,二十多年下來,陸軍在裝備建設上的欠賬已經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如果沒有第五次中東戰爭,這個情況還會持續下去。作為第五次中東戰爭的主要參與這之一,就算不是陸軍將領,牧浩洋也非常清楚的認識到,在未來的大規模區域性戰爭,特別是有級大國撐腰的區域性戰爭中,陸軍的地位不但不會降低,還會因為交戰雙方的海空實力旗鼓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