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後,即九月一日,美國總統向國會提交了《援助》。
到這個時候,新聞媒體才搞清楚美國總統的意圖,即利用《糧食限購》讓更多的美國人開始重視糧食問題,以及正在遭受糧食危機的印度,然後透過《援助》鼓動美國企業與財團,以民間資本運作的方式,把美國富餘的糧食援助給印度,幫助印度渡過最難熬的二零三八年冬天。
此舉,立即受到了廣泛讚揚,也獲得了很多美國人的支援與同情。
至於這背後的真實原因,只有美國總統、以及那些從中獲益的企業與財團才知道。
《援助》的本質不是為印度提供貸款,而是以政府擔保與強制性措施,讓美國企業以合手段從公民手裡購買糧食,然後以糧食作為武器,幫助美國企業開拓印度市場,擴大在印投資規模。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讓美國企業用作為戰略管制資源的糧食,透過易貨方式與印度進行等價交換。
要知道,在此之前,所有規模過五十萬噸的糧食貿易都要經國會批准。
有了這道案,美國企業就能用美聯儲行的美元在國內收購糧食,然後用糧食作為支付手段,去印度收購優質產業。
顯然,在二零三八年,糧食肯定比美元吃香。
原因很簡單,在全世界範圍內,糧食都是戰略管制資源,就算有美元,也很難在國際市場上買到糧食。
這一案,直觀的反映出了美國的對印戰略。
在中國大舉進軍印度的時候,為了遏制中國,美國絕對不能拋棄印度,還得盡一切努力佔領印度市場,增強在印度的經濟影響力,削弱中國的影響力,達到控制印度經濟,從而控制印度對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