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菲律賓,而是印度。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具有幾乎無限的“潛力”,不管是加入哪一方,都將徹底改變中美的戰略平衡。同樣重要的是,作為受災最嚴重的國家,印度也是一箇中國與美國都難以揹負的負擔。
二零三七年夏季,恆河流域生了千年一遇的洪災,洪水淹沒了數百座城鎮,奪走了成千上萬條性命。根據印度官方公佈的統計結果,這場洪災至少導致十八萬人喪生,近三億人淪為難民。更嚴重的是,洪水沖毀了恆河流域百分之七十的農田,導致印度當年的秋糧收成銳減百分之五十五。
這意味著什麼?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能夠對生育不加以限制,關鍵就是擁有世界上最為肥沃、也是最具有開墾價值的恆河平原。站在傳統農業的角度上,恆河平原的價值相當於中國全部農業用地!在這裡,有充足的光照與水資源,水稻一年能夠種三季。因為河水從喜馬拉雅山帶來的淤泥厚達數公里,所以恆河平原非常肥沃,在不使用化肥的情況下,水稻產量能夠達到最大值的八成左右。如果全部種植中國培育的高產雜交水稻,且沒有自然災害,恆河平原能夠養活十億人。
要知道,在二零三四年之前,中國生產的糧食也就只能養活十億人。
可以說,恆河平原養育了整個印度。
顯然,當恆河平原的糧食產量在一個季度降低百分之五十五的情況下,印度不鬧糧食危機才是怪事。
根據印度政府在年底公佈的資料,印度在二零三八年的糧食缺口將達到兩億噸。
毫無疑問,這遠遠過了中國、或者美國的援助能力。
事實上,情況更加糟糕。
二零三八年初,印度北部地區遭遇了非常罕見的暴風雪,新德里在二十四小時之內的積雪厚度達到了一百八十毫米。
這場暴風雪,奪走了近十萬人的性命。
更嚴重的是,極端的低溫氣候,導致印度北部地區的農業生產遭受重創,幾乎所有農田都絕收。
可以說,兩億噸的缺口只是一個開始。
如果再次遭遇大範圍自然災害,印度在二零三八年的糧食缺口在三億到四億噸之間。
這就意味著,即便按照正常成年人一天活動所必須的最低限度的熱量計算,也有將近七億人在這一年內別想獲得一顆大米。更重要的是,中國與美國在二零三八年度的對外援助總兩隻有兩億多噸,把另外四個國家算上,也不到三億噸。因此就算全世界把富裕的糧食全部拿出來,也無堵上印度的糧食缺口。
可以說,印度就是一個巨大的無底洞。
在有足夠的能力補上這個無底洞之前,中國與美國都非常清楚,誰在這個時候去搭上印度,誰就會被印度拖垮。
問題是,迴避不等於解決了問題。
二零三八年二月,印度在全球氣候事務組織起緊急會議,向其他十四個成員國提出緊急援助請求。
當時,印度總理幾乎聲淚俱下,懇請其他國家幫助印度渡過難關。
在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印度總理在抽泣中提到,印度不需要足額援助,只是希望其他國家領導人為印度的孩子考慮,為印度提供援助,到印度開設兒童救助院,幫助印度的下一代渡過難關。
問題是,即便只針對未成年人,援助份額也足夠巨大。
要知道,印度在二零三四年有十七億人,保守估計到二零三八年初,人口總量也在十四億左右,其中十六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佔到了百分之三十八,也就是大約五億三千萬。如果哪個國家開口答應為印度提供援助,等於養活五億三千萬張只吃飯、不勞作的嘴,相當於要在二零三八年拿出大約一億五千萬噸糧食。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以當時的情況,別說一億五千萬噸糧食,即便是一千五百萬噸也很困難。
要知道,印度當局在二零三七年就向中國出請求,希望在二零三八年援助一千五百萬噸糧食,而中國全體代表大會在經過十多次審議與爭論之後,最終只批准了一百五十萬噸的援助配額,而且明確要求把這些糧食分配給孤兒。
在印度再次出請求的時候,中國剩下的配額只有一百五十萬噸了,而美國早就用光了全部援助配額,另外四個國家剩下的援助配額總量也不到兩百萬噸,而非組織成員國也只有大概一百多萬噸的援助能力。
經過持續一週的緊張討論,全球氣候事務組織最終決定援助印度一千萬噸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