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內戰愈演愈烈的時候,中美軍事對峙也開始升溫。
所幸的是,雙方還沒有展到衝突的地步,因為美軍第七艦隊在菲律賓海活動,而中國艦隊則在南海與巴士海峽活動。
展到這一步,美國當局也知道,單方面軍事幹預肯定行不通。
原因很簡單,如果叛軍取得了壓倒性優勢,中國就會鼓動東南亞國家出兵,並且提供必要的行動支援。從政治與法理上講,美國沒有理由反對東南亞國家出兵,因為菲律賓是東盟成員國。在東南亞國家出兵之後,美國也就沒有理由單獨行動了,肯定得在軍事行動上做出妥協。
只是,東南亞國家出兵也不是易事。
別的不說,東南亞國家中,除了新加坡與汶萊,其他都把國家安全建立在與中國的同盟基礎之上,因此國防力量都不是很強大,海軍的問題特別突出,因此都沒有足夠的軍事投送能力。這也是馬來西亞提出向中國求援,由中國提供軍事支援的原因。此外,在出兵的相關問題,比如兵力分配、軍費開支等等方面,即便是支援出兵的幾個東南亞國家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分歧。
直到二十六日,東南亞國家都沒能達成一致。
中國的表現也不夠積極,因為已經奪回了南沙島礁,控制了南海海域,也就失去了介入菲律賓內政的動力。
更重要的是,中國也不能表現得過於積極。
當時,還存在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即對菲律賓進行軍事幹預之後,即出兵平息了叛亂之後,如何解決菲律賓的糧食問題?中國的態度很明確,如果要共同解決,就得把菲律賓納入總體援助計劃之中,即菲律賓作為東南亞國家的一員,與其他東南亞國家共同分享中國提供的援助。顯然,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