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時候打,確實由元決定,不過也與牧浩洋的軍事部署有關。
早在二零四四年,中國就開始為戰爭做準備。
二零四四年六月底,杜小蕾以總理身份訪問印度,正式提出,印度要麼立即歸還侵佔的藏南地區,要麼立即跟中國進行領土糾紛談判,而且中國願意派代表團去新德里,在印度的地盤上進行談判,只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印度必須在談判開始前無條件驅逐所有**流亡份子,並且向中國移交人員名單。
顯然,杜小蕾的這次訪問並不成功。
回國後,杜小蕾立即出**了針對印度企業與印度在華投資的管制令,並且在全體代表大會上獲得透過。
戰火還沒點燃,經濟戰爭就打響了。
到了當年年底,在中國表明立場,即與印度的糾紛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後,中國的主要盟國與大部分友好國家先後表示支援,巴基斯坦甚至提出,願意與中國一道解決與印度的領土糾紛問題。
緊接著,針對印度的經濟與貿易制裁戰爭全面打響。
事實上,這對印度的影響並不大,因為到二零四零年,印度的主要貿易伙伴就是美國與歐盟,與中國、以及周邊國家的貿易往來並不密切,中國搞的貿易制裁對印度經濟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
當然,這足以表明中國的政治立場,即印度不服軟,中國就要舉起大棒了。
這也是促成印度加快軍備建設度的主要原因。
一月底,杜小蕾再次飛往新德里。
這次,她不是去與印度總理談判。用黃瀚林的話來說,總理是去給印度下達最後通牒。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