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只要透過了測試,衡泰集團、北方重工、南方機械就能順利獲得高達十多萬億元的鉅額訂單。說得不客氣一些,陸軍的訂單,能讓這三家軍火商在未來二十年內賺得盆滿缽滿。
第五十八章新班子
進入二零四三年,很多在二零三八年立項,在二零四零年或者二零四一年進入高展期的裝備專案,在二零四三年都陸續結出成果,由開期進入製造期,並且陸續交付部佇列裝。
當時,最引人矚目的還是J…31與J…33。
六月份,沈飛就向軍方交付了第一批工程製造型的J…31,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小規模量產型。一個月後,第一批J…33也交付給了海軍。在大規模裝備之前,空軍與海軍將進行軍方試飛,即弄清楚戰鬥機的飛行包線,進行武器系統整合測試,以及利用這些戰鬥機培訓第一批飛行員。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之後,這些戰鬥機都將移交給飛行教導部隊,做為教練機使用。
事實上,到這個時候,J…31與J…33量產已經不是問題了。
只是為了保險起見,廠方還是得等到軍方試飛完成之後,才會安排量產,因為在軍方試飛中有可能遇到問題,廠方必須在量產之前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拿到軍方的訂單,也才能正式量產。
緊接著,陸軍的“未來地面戰平臺”也完成了軍方驗收。
在長達大半年的驗收工作中,五種平臺都經受住了最為嚴酷的考驗,比如在塔里木盆地的高溫行軍測試中,反裝甲平臺的最大無故障行軍里程達到了四萬七千六百五十三公里,比陸軍的要求高出了接近百分之六十。在青藏高原無人區的極端低溫高原環境下,五種平臺的低溫啟動效能都遠遠過了陸軍提出的要求。當時,陸軍還提高了極限測試,即在沒有潤滑液與製冷液的情況下,能夠正常執行多久,而最佳結果是行軍一千三百多公里,最差的也過了八百公里。
當然,也不是沒有問題。
在火力效能測試中,北方重工研製的三十五毫米線圈電磁炮在高溫環境下,沒有能夠達到陸軍提出的射要求,主要就是電磁炮的冷卻系統餘量太小。此外在穿甲能力測試中,也沒能達到陸軍的要求,主要是北方重工開的新式穿甲彈的外彈道不夠穩定,降低了穿甲能力。
總體來說,五種平臺均已達到陸軍的要求。
年底,陸軍向總參謀部提交了採購申請,即先量產反裝甲型與多用途型,在二零四四年六月份量產火力支援型與防空型,工程型則在二零四四年底量產,確保能在二零四五年之前裝備兩個主力集團軍。
這就意味著,陸軍在二零四四年的裝備費用將高達三萬億元。
顯然,這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要知道,在陸軍之前,空軍與海軍已經提交了採購申請,在二零四四年的裝備費用分別為一萬七千億與二萬一千億元。這還沒有算上陸戰隊的裝備採購計劃,就接近七萬億元,把陸戰隊的算上,恐怕離八萬億也不遠了。在二零四零年,軍費總開支也就這麼多。如果把其他方面的開支算上,那麼二零四四年的軍費肯定會突破十三萬億元,比二零四零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三。
牧浩洋的工作,就是想方設法的為軍方搞到這筆開支。
可問題是,現在已經不是二零四二年了。
年中的換屆選舉中,黃瀚林順利當選國家元,杜小蕾則出任國務院總理,鍾盛林出任國家副元,萬宏濤出任常務副總理,黎平寇沒有退休,而是以軍事統帥的身份繼續在中央任職。
當然,牧浩洋也順利成為了總參謀長。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幾年後,牧浩洋才知道,當時為了保他出任總參謀長,黎平寇向黃瀚林妥協,沒有堅持讓鍾盛林出任國務院總理,而是換上了較為溫和的杜小蕾,而作為副元,鍾盛林基本上沒有實權。如果不是牧浩洋出任總參謀長的話,那麼就是母祁鐵。以當時的情況,不管是黎平寇、還是騰耀輝,都不會支援母祁鐵,因為在戰爭即將爆的情況下,母祁鐵沒有統領全軍的能耐。
作為政治交易,萬宏濤出任常務副總理,也算是一個解脫。
要知道,如果他繼續擔任國防部長,牧浩洋的日子肯定不好過。
讓牧浩洋稍感欣慰的是,黃瀚林並不軟弱,而且與黎平寇有相似的從政經歷,因此在處理軍隊事務的時候比較理智。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比較好說話。
當然,這也與黎平寇的影響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