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即便是五十五噸也過了陸軍的要求。
原因很簡單,現在搞的只是基礎型號,在裝備部隊的時候,肯定會提供配套的披掛式反應裝甲,因此必須留出四到五噸的餘量,確保在披掛反應裝甲之後,主戰坦克的機動效能不至於嚴重降低。
按照陸軍提出的指標,五十五噸是上限,最好能控制在五十噸以內。
顯然,北方重工與南方機械的方案不可能控制在五十五噸以內。
與兩家國營企業相比,衡泰集團把重點放在了動力系統、或者說是電力儲備系統上,即以攻克純電力驅動技術難關為主。
受此影響,衡泰集團的研製進度最慢,只是也最受陸軍關注。
要知道,衡泰集團是國內最大的電力裝置與蓄電裝置製造商,其生產的高效能蓄電池已經廣泛應用在了電動汽車、電動飛機、電動遊艇上,還為海軍開出了潛艇用的高效能蓄電模組。
陸軍出招標的時候,衡泰集團已經制造出質能密度高達每千克四百伏安時的高效能燃料電池,相當於汽油燃值的百分之三十三,而電動機的能量轉化效率比內燃機高得多,具備了取代內燃機的能力。
當時,最大的問題是:還不具備量產能力。
不管怎麼說,在實驗室裡製造出來的樣品不具有代表性。
只是可以承認,衡泰集團取得的成果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也引起了陸軍高度重視,並且得到了軍方的全力支援。
如果這種高效能燃料電池能夠量產的話,電動機取代內燃機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最先受益的,肯定是軍隊。
除了陸軍,海軍與空軍也獲益匪淺。比如,用高效能燃料電池取代潛艇上的蓄電池,甚至有可能取代核反應堆,製造出效能不亞於核潛艇的電動潛艇,空軍則能製造出效能更加先進的長航時飛機。從後勤保障的角度出,如果能夠解決電裝置小型化問題,比如製造出小型聚變核反應堆,就不再需要向前線運送燃料,用一臺小型反應堆就能為成千上萬的坦克戰車補充電能。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確實殘酷的。
到二零四一年,衡泰集團也沒能找到大規模量產的方法,只是以實驗室試製的方式,生產出了足夠組裝一輛底盤的燃料電池,並且根據試製測出的資料,向陸軍遞交了總體設計方案。
按照衡泰集團提交的方案,底盤不包含裝甲部分的總質量能控制在十四噸以內。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果,也足以讓陸軍下定決心。
要知道,如果衡泰集團的方案沒有太大的偏差,反裝甲型號的總質量肯定不會過五十噸。當時衡泰集團沒有提交詳細的設計方案,但是陸軍利用底盤設計方案,對各種作戰平臺進行了估算。
可以說,衡泰集團方案的最大成功之處就是採用了綜合電力系統。
到了年底,衡泰集團向陸軍交付了第一輛底盤,供陸軍進行效能測試。
必須承認,這輛底盤足夠先進。
當時,在配重五十噸、採用履帶行走機構的情況下,最大公路度達到了每小時八十五公里、最大越野度為每小時五十五公里,公路最大行軍里程為八百四十公里、越野最大行軍里程為四百六十公里,爬坡能力達到了百分之四十二。更重要的是,在耗盡電能後,使用專用充電裝置,能在十五分鐘內補充百分之八十的電能,全充電時間也只有兩個小時,而使用民用電網的話,補充百分之八十的電能只需要四十五分鐘。至於可靠性,連續行軍三萬六千公里沒有出重大故障。
如果能夠量產,這絕對是陸軍作戰平臺的理想底盤。
事實上,只要解決了底盤問題,其他作戰模組根本不是問題。
在二零四一年初,北方重工下屬的槍炮集團就研製出了三十五毫米線圈電磁炮,測試時的炮口能量達到了三十六兆焦,比一百四十毫米電熱化學炮提高了百分之八十,而且還有大約百分之二十的提升空間。如果有合適的彈種,這門電磁炮在兩千米處的穿甲能力能夠達到驚人的一千八百毫米。也就是說,任何一種第五代主戰坦克在全披掛的情況下,也擋不住這門電磁炮打出的穿甲彈。
當然,線圈電磁炮絕對是“電老虎”。
試製樣炮的能量轉化效率只有百分之十四。也就是說,如果使用衡泰集團的燃料電池提供電能,每射一枚全威力穿甲彈,就要耗光一百八十公斤電池裡的全部電能,而按照一個基數四十八枚炮彈計算,僅用於射這些炮彈的蓄電池就需要八千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