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戰略防禦系統的維護工作有關,其他均是在當月舉行的一次外層空間模擬作戰演練的發射專案。
在這方面,美國也不落後。一個月後,美國就集中進行了773次軍事航天發射,向外層空間發射了近3500件航天器,而且絕大部分也是由五角大樓策劃的一次外層空間作戰演習的額定發射任務。
可以說,正是如此,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共和國與美國在比賽燒錢的速度。
雖然在21世紀50年代,隨著電能價格降到近乎零的地步,即便用氫氧發動機,航天發射的成本也降了下來,大約相當於21世紀初航空運輸成本的10倍左右。如果使用基於催化金屬氫的新型燃料,還能進一步降低成本(前提條件是,能夠大批次生產專門用於航天發射的催化金屬氫)。但是如此巨大的發射量,仍然能夠壓垮任何一個國家。比如在2052年的時候,共和國用在軍事航天發射上的費用就佔到了國防預算的11%,相當於當年天軍軍費的36%。因為美國在催化金屬氫燃料的研製上比較落後,其運載火箭與太空梭主要使用高效能氫氧發動機,所以美國用在軍事航天發射上的費用還要高一些,在國防預算中佔的比重大概在15%左右,即相當於天軍軍費的55%。
由此可見,天軍絕對是最燒錢的部隊。
如此巨大的投入,帶來的自然是巨大的回報。
到2054年底,真正有信心、有實力建立實戰型天軍的,就只有共和國與美國,處於第二梯隊的俄羅斯與法國最多隻能建立一支實驗性質的空天部隊,甚至無法完善本國的戰略防禦系統。
可以說,以空天力量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已經初步分出了結果。
換個角度看,俄羅斯與法國在2037年,也就是全面銷燬核武器啟動之後,不再以全球爭霸為主要目的,轉而利用共和國與美國的鬥爭牟利,就是因為兩國不可能在下一輪全面軍備競賽中勝出,甚至連入場券都拿不到。以法國來說,到2050年的時候,由法國主導、德國、義大利、荷蘭、波蘭、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參與的“歐洲戰略防禦系統”的建設工作才進入到第二階段,只具備非常有限的、即針對三流國家的攔截能力,根本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略防禦系統。如此一來,在全球爭霸中,以法國為首的歐盟就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也就不可能與共和國、美國爭奪霸權。當然,俄羅斯也好不到哪裡去,其戰略防禦系統僅能保護莫斯科、聖彼得堡、葉卡傑琳娜堡等大城市,而且大部分攔截器都部署在地面,以大氣層內攔截為主。因為核彈頭在大氣層內爆炸與在地面爆炸的效果差不多,所以俄羅斯的戰略防禦系統幾乎沒有實戰價值。
可是對共和國與美國來說,這場比賽還沒有結束。
做為共和國國家副元首,而且是直接管理國防部的副元首,裴承毅非常清楚,最快也要到2057年之後,共和國天軍才具備實戰能力。
萬幸的是,軍情局掌握的所有情報都證明,美國天軍的建設進度仍然落後好幾年。
正是如此,主動權仍然在共和國手裡。同樣的,共和國的軍事理論家可以在不太緊迫的情況下,利用超級計算機群分析得出的結論來摸索總結空天作戰戰術,建立一套嶄新的戰術體系,並且以該體系為基礎,對未來戰爭進行推導與預測。
換個角度看,裴承毅隨時可以拿一套戰爭計劃去忽悠那些代表。
事實上,在此之前,裴承毅也確實是這麼做的。要知道,按照共和國的法律,每年申請國防預算的時候,國防部都要詳細說明每份預算的用途。更重要的是,每年進行國防開支總結的時候,國防部還得說明每分錢的去處。如此一來,在申請預算與總結開支的時候,國防部將兩次向全體代表大會做詳細陳述。因為制訂戰爭計劃需要錢,而且像前面提到的,很多耗資巨大的軍事專案都與戰爭計劃有關,所以國防部需要在每年的7月份,分兩次向全體代表大會詳細說明整在制訂的戰爭計劃(其中一次只需要向軍事委員會陳述)。出於保密需要,從2050年開始,裴承毅遞交給全體代表大會的計劃都是由軍情局杜撰的,只有遞交給軍事委員會的計劃與實際情況沾點邊,但是也不夠詳細。
只不過,裴承毅這次不打算繼續這麼做了。
不管怎麼說,像藺慕勳這樣的人,絕對不是容易欺騙的。事實上,在此之前,藺慕勳已經找過裴承毅好幾次,希望國防部能夠提供較為詳細的戰爭計劃,而不是拿一些經不起推敲的東西來矇蔽軍事委員會。裴承毅也做過保證,將逐步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