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共和國與美國當局都不希望讓好不容易談下來的軍控協議變成廢紙。
如同前面提到的,在共和國負責常規軍事力量控制工作的不是顏靖宇,而是裴承毅。
10月底,裴承毅就以國家副元首的身份,參加了由軍事委員會主持、邀請了其他多個委員會的上百名代表組成的聽證會,詳細闡述了《斯德哥爾摩常規軍事力量控制協議》與共和國的國家利益有多大的關係,以及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維護共和國的國家利益,以此來說服那些反對該協議的代表。
可以說,這是共和國開國以來,規格最高的一次與軍事有關的聽證會。
在此之前,只有王元慶在推動政治改革的時候,以國家元首的身份,向全體代表大會的所有成員做了詳細說明,而那次特別會議,也是共和國全體代表大會聽證會的雛形,並且由此形成傳統,任何重大決策,都需要以聽證會的方式進行辯論,國家領導人必須明確回答代表提出的問題。問題是,在此之前,軍事決策都是元首府的特權,即便是全體代表大會的軍事委員會,也只有權過問國防預算、軍費開支、軍隊人事變動等一些次要問題,而關係到國家戰略決策的大事,都不會走這道程式。可以說,這是共和國政治體制進步的一個顯著特徵,畢竟軍權是國家權力中最有分量的一個。
在這次聽證會上,裴承毅給出的理由非常明確,即不能錯過制止戰爭的最後機會。
作為國家領導人,在闌述常規軍控的重要性之外,裴承毅還明確表示,軍控協議本身就是一份多邊國際協議,即便共和國全體代表大會批准了該協議,只要沒有獲得美國立法機構的批准,該協議也不會生效,所以誰先批准沒有任何影響。
當然,這次聽證會上,裴承毅還對共和國的國防開支做了明確解釋。
總的來說,這是一次意義非常的聽證會。雖然在共和國的新聞媒體看來,裴承毅積極推動軍控協議在全體代表大會獲得批准,是共和國積極制止戰爭爆發的直接表現,但是在很多西方新聞媒體眼裡,裴承毅在聽證會上做的國防開支說明,足以證明共和國正在為戰爭做準備,軍控協議對共和國沒有任何約束力,不然那些代表也不會在這次聽證會之後,對已經耽擱了幾個月的《斯德哥爾摩協議》放行。
別說西方新聞媒體,就連半島電視臺都認為,裴承毅以軍控為名,吹響了戰鬥的號角。
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2054年的國防預算。要知道,在當年7月底透過的中央財政預算中,國防預算的增幅又在20%以上,而在10月初,國防部向全體代表大會提交了一份總額相當於該財年度國防預算25%的追加預算。如果這份追加預算獲得透過,那麼共和國在該財年度的國防預算增幅將高達50%,為歷年之最。更重要的是,《斯德哥爾摩協議》中對天軍軍費的約束是以條約生效當年的國防預算為準。
也就是說,共和國當局透過在1年之內將國防預算增加50%的方式,鑽了協議的空子。當然,這種情況在其他幾個主要締約國中也存在,比如以色列在2054年的國防預算增幅就高達125%,為各締約國之最。美國的國防預算增幅也在50%左右。問題是,裴承毅在全聽證會上挑明這個問題,表明共和國當局並不打算遏制戰爭。
換個角度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別的不說,如果共和國當局不提前加大國防開支,《斯德哥爾摩協議》就無法生效。
當然,對裴承毅來說,這僅僅是個開始。
正如前面提到的,變了味的《斯德哥爾摩協議》對兩個超級大國不再具備約束力,戰爭又逼近了一步。對共和國的領導人來說,更加需要考慮的不是軍控協議的現實意義,而是應該在什麼時候點燃戰火。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77章 遷都
2054年12月13日,經過10天討論,共和國全體代表大會對《斯德哥爾摩常規軍事力量控制協議》進行投票表決,最終以68。3%的支援率獲得透過。
因為此前一天,全體代表大會軍事委員會表決透過了《加里寧中美俄法四國常規軍事力量控制核查方式實施方法補充協議》因為簽訂地點在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所以又被稱為《加里寧軍控補充協議》,加上美國聯邦參議院與眾議院先後在12月4日與12月9日透過了《斯德哥爾摩協議》,其他締約國則在此之前陸續透過該協議,所以12月13日被認為是該協議正式生效的紀念日。
事實上,這個日子並不值得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