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中期大選,如果最高法院支援國會,則將啟動彈劾案。相對而言,美國總統掌握的權力要比國會大一些,最終讓步的很有可能是國會。但是必須說明的是,在美國曆史上,還從來沒有出現過由總統向最高法院申請仲裁,並且解散國會的先例。對於美國來說,如果共和黨總統走到那一步,必然是一次政治災難。
用一些美國新聞媒體的話來說,一份國際協議,將美國撕成了碎片。
可以說,在2054年初,幾乎所有美國人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即要不要正式簽署《斯德哥爾摩協議》。
同樣的,共和國的情況也差不多。
雖然共和國的民主制度沒有美國那麼完善,但是2054年初是一個相對敏感的時間,當顏靖宇把《斯德哥爾摩協議》提交給全體代表大會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該協議被代表否決,而是會不會因此使共和國走上歧途。
要知道,就在2年前,顏靖宇再次當選為國家元首。
雖然這次贏得非常輕鬆,但是換屆選舉中暴露出來的一些社會現象,讓這位一直以強硬著稱的國家領導人不得不考慮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過於激進的戰略,會不會使共和國走火入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75章 國家意志
雖然不管怎麼著,2052年都算得上“關鍵年份”,因為在這一年中,不但美國會進行總統大選,共和國也將迎來換屆選舉。但是受兩國基本政策,特別是國家決策層對未來局勢的判斷影響,兩個超級大國的大選都波瀾不驚。
共和黨再次入主白宮,而且在國會選舉中取得勝,力壓民主黨與民新黨,繼續保持國會第一大黨的地位。共和國的換屆選舉也沒有任何驚險可言,顏靖宇以90%以上的支援率,毫無懸念的再次當選國家元首,由他提名的幾位國家領導人也得到了全體代表大會的支援。
兩國大選,基本上都可以著成是在為戰爭做準備。
不管怎麼說,在戰爭逼近的情況下,除非兩個國家的利益集團發生內訌,不然都會竭力避免政治動盪,並且盡全力維護政策的連貫性與一致性。比如美國共和黨能夠再次在大選中勝出,一個極為關鍵的原因就是以鋼鐵總工會、律師聯合會為代表的,眾多原本支援民主黨的利益集團轉為支援共和黨。如果仍然像2048年那樣,即民主黨與共和黨內鬥,那麼贏得大選的肯定不會是共和黨、也不會是民主黨,而是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民新黨。事實上,到了選舉開始前,共和黨已經與民主黨結成聯盟的時候,出於維護美國社會團結,杜奇威也公開表示支援共和黨,從而使共和黨總統毫無懸念的連續第四次贏得大選,創造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新紀錄。當然,在2053年初宣誓就職的這屆美國聯邦政府,可以看成是一個“多黨派聯合政府”。雖然民主黨與民新黨的黨魁都沒有接受共和黨總統的邀請,到聯邦政府中擔任要職,但是在一些對專業能力有特別要求的重要職位上,比如國防部長、CIA局長與NSA局長,都是由民主黨與民新黨推舉的。如此一來,在這屆美國政府中,如同杜奇威這樣的在野黨領導人有很大的發言權。
別的不說,由史塔克出任國防部長,就能保證杜奇威在美國國防安全與軍事建設上的發言權。
與美國相比,共和國的換屆選舉沒有這麼複雜。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顏靖宇在第一屆任期中的表現對不起民眾對他的期望,但是在換屆選舉鄰近的時候,幾乎沒人懷疑顏靖宇將再次出任共和國國家元首,因為當時沒有任何人對顏靖宇構成了威脅。
事實上,顏靖宇在第一屆任期內的表現並不差。
用後世的評價,顏靖宇的最大貢獻就是為共和國創造了在戰爭中取勝的基礎。在他的第一屆任期內,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對顧衛民的“遺留工程”收尾,二是完成王元慶沒有能夠完成的政治改革,準確的說,是第二輪政治改革。當然,顏靖宇真正做好了的,就只有第一件事情。至於第二輪政治改革,即便是最樂觀的人,也不會指望能夠在短短時間見到成效。別的不說,要想在共和國推行直選,即由公民直接投票選舉國家元首,至少需要經歷兩次大選,也就需要10年時間。
當然,顏靖宇的貢獻是不用懷疑的。
根據共和國當局公佈的資料,以財年度為準的話,2051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是2047年的156%,相當於年均增長8%左右。要知道,這個速度已經是2035年之後,以5年為週期的最快增速了。如果把通貨膨脹等因素算進去,那麼2047